亚洲精品tv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一区二区精品久久_无码无套少妇毛多69XXX_久久精品亚洲av无码四区

當前位置:高考知識網 > 數據相關 > 正文

汕尾經濟排名及人均GDP數據分析

更新時間:2023-08-13 10:53:32 高考知識網 sport555.cn

一、經濟運行總體保持平穩較快增長

初步核算并經省統計局核定,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855.37億元(含深汕特別合作區為902.69億元),增長8.1%,增幅比上年提高1.1個百分點,增速居全省第五位,分別高于全國1.2個百分點、全省0.6個百分點。

從其他主要經濟指標增速情況看,與上年相比,除第三產業增加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進出口總額、金融機構(含外資)本外幣存款這四個指標增速有不同幅度的回落外,其他指標增速均高于上年。(見表1)

表2019年汕尾主要經濟指標對比情況表

指標2017年累計增速(%)上年增速(%)與上年增速比(變化幅度)
地區生產總值8.17.01.1
#第一產業4.72.42.3
第二產業9.96.33.6
第三產業7.49.7-2.3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1.46.84.6
固定資產投資17.011.55.5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08.9-0.9
進出口總額-6.77.4-14.1
#出口-4.2-6.11.9
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125.2-55.4180.6
金融機構(含外資)本外幣存款余額12.418.0-5.6
金融機構(含外資)本外幣貸款余額15.615.20.4
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3.913.810.1
#稅收收入23.619.24.4
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7.7-3.010.7
#財政預算中的八項支出15.224.9-9.7

注:2017年GDP、工業、投資、消費不含深汕特別合作區(下同)。

與全國、全省平均水平相比,汕尾主要經濟指標增幅大部分高于全國、全省。其中GDP、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和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分別高于全國1.2個、4.8個和9.8個百分點;分別高于全省0.6個、4.2個和3.5個百分點。(見表2)

表22017年全國、廣東及汕尾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對比情況表

單位:%

指 標全國廣東汕尾市
地區生產總值6.97.58.1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6.67.211.4
固定資產投資7.213.517.0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210.08.0
進出口總額14.28.0-6.7

(一)三次產業穩步增長。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提高。2017年,第一、二、三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8.4%、54.8%和36.8%,拉動GDP增長0.7個、4.4個和3.0個百分點。其中:工業對GDP的貢獻率為52.5%,比上年提高13.5個百分點。

第一產業總體穩定。2017年,全市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14.40億元,同比增長4.7%,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132.94億元,增長4.8%。主要農產品產量穩定增長。全市糧食產量44.39萬噸,增長5.2%;油料作物產量3.07萬噸,增長2.3%;蔬菜產量131.86萬噸,增長4.6%;水果產量30.60萬噸,增長4.8%;水產品產量61.15萬噸,增長2.0%,其中海水產品產量55.35萬噸,增長1.7%;肉類總產量10.38萬噸,增長1.6%。

第二產業較快增長。2017年,全市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379.74億元,同比增長9.9%,增幅比上年提高3.6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56.68億元,增長11.4%,比上年提高4.6個百分點,增幅居全省第一位。其中大中型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237.35億元,增長11.6%。從輕重工業看,輕工業快于重工業,分別增長19.5%和3.1%。從主要行業看,文教工美體育娛樂用品制造業、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紡織服裝服飾業和橡膠塑料制品業增長較快,分別增長25.5%、16.0%、15.7%和18.4%,農副食品加工業增長8.2%,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下降5.3%。

第三產業平穩發展。2017年,全市第三產業增加值346.74億元,同比增長7.4%。從主要行業的基礎指標看,郵政業務總量(含快遞)增長39.8%,電信業務總量增長63.9%,保費收入增長26.7%,商品房銷售面積增長18.8%,貨運量增長8.2%,客運量增長5.6%。12月末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836.84億元,同比增長12.4%,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407.80億元,增長15.6%。規模以上服務業營業收入40.5億元,增長8.2%,其中營利性服務業營業收入3.89億元,增長19.0%。

(二)三大需求適度擴大。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加快,消費市場運行平穩,外貿進出口增速回落。

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加快。2017年,全市完成固定資產投資669.33億元,同比增長17.0%,比上年提高5.5個百分點。其中,項目投資582.91億元,增長13.1%,房地產開發投資86.42億元,增長52.6%;基礎設施投資194.67億元,增長11.7%;工業技改投資109.86億元,增長70.8%。從注冊類型看,國有經濟投資下降16.6%,民間投資增長23.2%,港澳臺及外商投資增長65.3%。從產業看,工業投資繼續大幅增長,有效拉動投資快速增長。第一產業投資19.61億元,下降10.1%;第二產業投資271.51億元,增長53.8%,其中工業投資270.77億元,增長53.3%;第三產業投資378.21億元,增長1.2%。

消費品市場運行平穩。2017年,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72.62億元,同比增長8.0%。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增長8.0%;住宿餐飲業零售額增長7.6%。分區域看,城鎮零售額增長8.1%;農村零售額增長7.5%。

外貿進出口增速有所回落。2017年,全市外貿進出口總額198.9億元,同比下降6.7%。其中出口88.1億元,下降4.2%;進口110.8億元,下降8.7%。

(三)結構繼續優化升級。2017年,從三次產業結構看,從上年同期的15.5:44.1:40.4(含R&D)調整為15.1:44.4:40.5。從工業結構看,先進制造業(新口徑)和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繼續提升,分別為39.9%和21.6%,比上年提高14個和1.2個百分點。從服務業結構看,全年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占服務業增加值比重為43.6%,比上年提高0.8個百分點;從經濟類型看,預計全年民營經濟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為68.2%,比上年提高0.6個百分點。從投資結構看,工業投資和房地產開發投資分別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為40.5%和12.9%;與上年相比,工業投資和房地產開發投資比重分別提高9.3個和4.2個百分點。

(四)經濟發展質量改善。財稅快速增長,企業利潤平穩增長,用電保持較快增長,物價溫和上漲。

地方財稅快速增長。2017年,全市實現地方一般預算收入36.77億元,可比增長23.9%。其中,稅收收入23.23億元,增長23.6%。從國地稅稅收收入情況看,國稅稅收收入61.26億元,增長45.3%;地稅稅收收入22.35億元,可比增長22.1%。

企業利潤平穩增長。2017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38家,其中虧損企業21家,虧損面8.8%,比上年收窄2.0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191.32億元,增長12.0%,增速比上年提高5.7個百分點;實現利潤總額25.25億元,增長4.1%,增速比上年提高4.6個百分點。

居民收入穩步提高。初步統計,2017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326元,增長7.8%。其中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086元,增長7.6%;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3501元,增長8.5%。

用電保持較快增長。2017年,全市全社會用電量54.96億千瓦時,增長9.1%,增速在全省排第三位。其中工業用電量23.45億千瓦時,增長10.1%,增速在全省排第三位。

物價溫和上漲。2017年,全市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漲0.7%,漲幅比上年累計回落2.2個百分點。八大類消費價格呈現“五升一平兩降”的特點,其中衣著、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務、教育文化和娛樂、醫療保健同比分別上漲0.5%、0.8%、0.4%、4.6%和4.0%;食品煙酒持平;交通和通信下降2.2%、其他用品和服務下降0.1%。從生產領域看,全年全市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上漲2.0%。

二、當前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當前,汕尾總體經濟保持穩定并向好發展,支撐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的有利條件不斷積累增多,但也要看到,汕尾經濟仍處在結構調整的關鍵期,持續向好發展的基礎仍不牢固,經濟運行中存在的一些困難和問題值得關注。

(一)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盡管近幾年我市經濟社會得到較快發展,但仍屬欠發達地區,經濟總量小,發展不充分,人均水平低。2017年全市生產總值增速比上年提高1.1個百分點,但總量僅占全省的1.0%,居全省倒數第二位;人均生產總值與全省、全國平均水平差距大,追趕全國平均水平壓力很大;財政收入總量全省最小,僅占全省的0.3%左右;市場經濟主體薄弱,“四上”企業培育加快,但數量仍然全省墊底,僅相當于全省的0.5%左右。

(二)工業持續增長基礎不牢2017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1.4%,比上年提高4.6個百分點。但是要看到,我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很不穩定,大中型企業數量較少,受市場影響波動較大。分月度看,增速最高到14.6%(1-4月),最低時僅為10%(1-8月)。工業企業成本上升壓力依然較大。單位收入的成本有所上升,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93.35元)比上年增加0.12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9.26元。工業企業盈利水平不高。規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25.25億元,增長4.1%,比全省平均水平(15.7%)低11.6個百分點。工業產業集聚水平較低,新增工業企業較少,尤其是起支撐作用的龍頭企業不多,內生動力不足,工業持續增長的基礎還很不牢固。

(三)消費品市場運行疲軟。2017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8.0%,比上年回落0.9個百分點,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個百分點。分行業看,批發和零售業增長8.0%,比上年回落0.9個百分點;住宿和餐飲業增長7.6%,比上年回落0.8個百分點;其中批發業零售額下降3.8%,比上年回落14.1個百分點。

(四)進出口增速呈現下滑態勢。2017年,全市進出口總額下降6.7%,增速比上年回落14.1個百分點,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4.7個百分點。其中進口總額下降8.7%,增速比上年回落29.1個百分點,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8.8個百分點;出口總額下降4.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0.9個百分點。

(五)區域經濟發展不均衡。2017年,全市各縣(市、區)經濟發展仍然存在不平衡現象。從GDP增速看,受紅海灣電廠拉動,紅海灣GDP增長15.9%,而華僑GDP僅增長7.6%;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的還有陸豐市增長8.0%;受信利集團公司產能下降影響,市城區(含市直)GDP僅增長6.6%。低于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的縣區有市城區增長8.4%;低于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的縣區有陸河縣下降45.6%,紅海灣下降4.9%。

三、對2018年經濟走勢的預判及政策建議

2018年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汕尾建市30周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施“十三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從國際形勢看,2018年1月份世界銀行發布報告,將2017年世界經濟增速調至3%,比此前預測值提高了0.3個百分點;IMF10月份將世界經濟增速由3.5%調至3.6%,調高0.1個百分點。世界經濟正在穩健復蘇,全球約75%的國家經濟實現正增長,實現了較為全面的同步復蘇。從國內形勢看,經濟已經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2017年我國GDP增長6.9%,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重要進展,新舊動能的轉換、結構調整優化升級加快進行,國民經濟呈現穩中向好的態勢。廣東經濟運行保持基本穩定,穩增長的基礎和動力仍然比較堅實,整體形勢好于預期,決勝全面小康邁出堅實步伐。從我市看,全省加快制造強省建設,加快建設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高水平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打造沿海經濟帶,賦予汕尾戰略支點地位;深圳全方位幫扶汕尾,深汕特別合作區由深圳全面主導建設,汕尾將迎來創新優勢加速集聚、多重改革紅利加速釋放、區域協調聯動加速推進的重大發展機遇期。以省粵東西北振興發展戰略和深圳對口幫扶汕尾為依托,全力推進產業共建,全市各個園區建設步伐加快。展望2018年,我市將面臨新的歷史機遇,加快振興發展的動力不斷聚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步伐進一步加快。但同時也要看到,國內外經濟仍然存在很多不確定、不穩定的因素,我市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經濟運行中仍然存在一些制約發展的問題和挑戰。

因此,為繼續保持2017年的經濟發展勢頭,建議2018年重點做好以下幾點工作:

(一)擴大有效需求,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深入實施重點項目帶動戰略,繼續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積極擴大有效投資,落實鼓勵支持政策,著力激發民間投資活力。大力發展電子商務、信息服務、旅游休閑、健康醫療、養老服務、文化體育等消費新熱點,推動消費結構升級,擴大有效供給,釋放消費潛力。要利用好國家和省外貿穩增長的政策措施,把鞏固和拓展國際市場作為穩定出口的首要任務,調整優化出口結構,努力鞏固傳統市場,大力開拓國外新興市場,增強出口競爭力。

(二)加快“四上”企業培育,打牢經濟增長基礎。深入開展“暖企行動”,加快“四上”企業的培育力度,落實好省市出臺的促進工業經濟發展的各項優惠政策,幫助企業解決生產中的實際困難和問題,輔助企業做大做強。積極引導和幫助企業實施技術改造和轉型升級,鼓勵符合規模條件的個體戶轉制為法人企業,努力培育一批上規模企業,切實提高“四上”企業的數量和規模,為經濟發展注入新生動力,打牢經濟增長基礎,保障經濟持續健康較快增長。同時,密切關注重點企業的生產情況,力爭更多的企業,如寶麗華、信利(TFT5代線項目)、比亞迪(高新區項目)等重點企業早日投產,支撐全市的經濟增長。

(三)狠抓產業園區建設,力促經濟聚集發展。充分利用省普惠性和疊加性政策獎補措施,用好深圳對口幫扶資金和政策性銀行貸款,加快產業園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對園區分類指導,通過升級改造、整合擴園、調整規劃等方式,分步推進,切實提升園區的吸引力和承載力,積極引導企業向園區集聚發展,促進產業園區與城鎮建設有機銜接、協同發展。

(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增強實體經濟競爭優勢。加快創新科技載體建設,加強高新技術企業扶持和培育,完善和落實激勵企業自主創新的相關政策,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培育新的增長動力和競爭優勢。切實降低實體企業成本,打通資金向實體經濟流動渠道,加快“放、管、服”改革和國有企業改革,通過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支持實體經濟創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