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tv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一区二区精品久久_无码无套少妇毛多69XXX_久久精品亚洲av无码四区

當前位置:高考知識網 > 思想學習 > 正文

最新優秀領導干部先進事跡選編

更新時間:2023-08-12 16:23:00 高考知識網 sport555.cn

優秀領導干部先進事跡選編一

焦裕祿(1922??1964)山東淄博人。1946年1月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同年在本縣區武裝部參加工作。解放戰爭后期,隨軍到很那尉氏縣工作。1953年6月起,在洛陽礦山機器制造廠擔任車間主任、科長。1962年12月起,先后任蘭考縣第二書記、書記。1964年5月14日因癌癥逝世。

焦裕祿同志是黨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一生雖然很短暫,但所走的人生道路卻很特殊,也很豐富,更值得說很充實很有意義。他在平凡的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業績。他的先進事跡,為人民服務的的精神及做人的高尚品德,與其說值得各級領導干部學習,還不如說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

他是山東淄博市博山區北固山村人,但他的履歷基本在河南。他既當過兵,也被日本鬼子抓去挖過煤,還當過機械廠車間主任。他斗過土匪黃老三,當過副區長、區長、區委副書記、青年團縣委副書記及團地委宣傳部長。在1962年12月接受組織安排,調到河南省開封地委蘭考縣擔任縣委書記。

蘭考是一個特殊的地方。說到它特殊,首先它是河南,甚至可以說是全國最貧窮的縣。其次地理位置特殊,它北依黃河,東與山東曹縣相望。第三它所面臨的災害特殊,即風沙、內澇和鹽堿等“三害”。貧窮落后,惡劣的生活環境迫使大批蘭考人遠離家鄉,踏上了“逃荒路”。

面對這樣的現狀,這樣的環境,焦裕祿同志領導全縣人民斗“三害”,防風固沙,淤泥固沙,治理被垃圾覆蓋的水灘??養魚種藕,與曹縣人民商量合作一起打堤防洪。蘭考共有140個大隊,焦書記就走了120多個,深入基層,深入到群眾家里,甚至到牛棚,實際了解群眾所需、所想。他堅持認為“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他還帶領縣鄉村三級領導干部實地察看風沙口所處位置,統計風沙口數目,并且作了分類,比如有多少比較嚴重的,哪些不嚴重。群眾的小事在他心里都是大事,關心群眾吃、穿、住、行及健康等方方面面。群眾有啥困難無論大小,他都要想方設法辦好。

他是縣委書記,但他不以權謀私,對自己及家人要求特別嚴格,不容許向國家伸手要這要那。記得她大女兒焦守鳳初中畢業時,政府許多單位把表送到他家里,給她女兒安排工作,但焦裕祿把表格都退了回去,并且特別感謝那些單位。他這樣做:一是希望把這些名額、機會留給其他人,二是他認為自己女兒還沒有這能力,勝任不了這些工作,同時也認為女兒需要參加艱苦勞動鍛煉。后來,守鳳和同學一起考到郵電局,干的是長途電話轉接員,并且在表上家長一欄填了母親的名字,擔心給父親造成不好影響。可是,焦裕祿最后給她找了一份工作,即到縣食品店當臨時工??送醬油,那是單位最苦最累的活,但有利于鍛煉意志。另外,他的兒子國慶看電影時,說自己是焦書記的兒子,因而沒買票。焦裕祿回來后批評教育了兒子國慶,說這種行為是“剝削”。第二天他帶著兒子排隊買了三張票,補上了兒子前一天的票。結果被排到了電影院最后幾排靠邊的座位。當時有領導知道后,讓他做到第三排,說第三排是專給領導留下的,俗稱“老三排”,最中間的是排長。這被焦裕祿婉言拒絕了,他說,百姓常不來看電影,來一次挺不容易,應該把座位留給他們。還有一件事,有一次他家里沒水了,妻子徐俊雅到縣委后院提了半桶水,焦裕祿都倒回去了。

另外,焦裕祿同志也對懂技術的人特別照顧,對來自于南方的大學生尤其是這樣。他平時把自己家的大米和別人特別是困難戶換五谷糧。那些大學生也不負眾望培育出好幾種泡桐樹。他一次次以實際行動感動了耕地隊,張小芳(其中一個大學生上海人家庭條件挺好,母親也反對她來蘭考),一個好吃懶做的小伙,使他也參加到小片開荒的勞動中來。

焦裕祿敢闖,敢干。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從群眾的現實需要出發,從有利于改變蘭考落后面貌的目標出發。在此期間,許多人不理解,甚至反對,更有甚者向省委告他的狀。但他不怕,并且有很強的擔責意識,每次都說出了問題,他擔總責。在他的帶領和感化下,從縣到鄉再到村的各級干部都有了責任意識,擔當意識,特別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意識。

正是由于他長期的奔波勞累,外加營養跟不上,最終患上了肝病,但他堅持工作,病情能拖就拖,不愿浪費一點醫藥資源。在他心里只有別人,沒有自己。蘭考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外逃的人也都回來了,但是焦裕祿同志卻被肝癌奪去了年僅42歲的生命,于1964年5月14日離開了我們,臨終前他對組織唯一要求,就是“把我運回蘭考,埋在沙堆上。活著沒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著你們把沙丘治好。”

1966年2月7日,《人民日報》發表長篇通訊,稱焦裕祿同志為“縣委書記的榜樣。”但在我看來他不僅是每個領導干部的榜樣,更是我們每個人的榜樣,值得我們大家向他學習。

優秀領導干部先進事跡選編二

楊業功湖北省應城人。1966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3年8月入伍,歷任戰士、班長、排長、參謀、營長、團參謀長、作訓處長、旅長,基地副參謀長、副司令員、司令員和第二炮兵副參謀長等職,少將軍銜。2004年7月因積勞成疾病逝。

連日來,新安江畔,游人如織。

人們滿懷崇敬之情,走進位于安徽黃山市屯溪區的楊業功紀念館,聆聽“導彈司令”忠誠使命、清正廉潔的故事,紛紛盛贊楊業功是“軍中焦裕祿”。

2012年8月12日楊業功紀念館建成以來,已迎來8萬多人參觀緬懷,留言簿和網上留下20多萬條感言和跟帖。

建成僅兩年,是什么力量,使楊業功紀念館像一個巨大磁場,吸引著全國各地的人參觀學習?

為國鑄劍41載,生命定格在59歲,離開我們已10年,是什么情懷,會讓今天的我們,再次呼喚楊業功這個平凡而偉大的名字?

走進紀念館,探尋將軍為官清廉的人生“密碼”,一切皆有了答案。

探尋清廉之道

強調,干部廉潔自律的關鍵在于守住底線,只要能守住做人、處事、用權、交友的底線,就能守住黨和人民交給自己的政治責任,守住自己的政治生命線,守住正確的人生價值。

楊業功的一生,堅守著兩個陣地,一個是為國仗劍的導彈陣地,一個是清正廉潔的氣節陣地。

當旅長時,他寫下“攜禮莫入”掛在門楣上,擋了送禮者的腳步;當上將軍,有人找他謀求“關照”,被當面怒斥“有能力不用找,沒有能力找也沒有用”;當了司令員,經手上億的經費,他堅持“花好每個銅板”,一分一毫問心無愧。

紀念館里,楊業功仿劉禹錫《陋室銘》所作的《公仆銘》格外引人注目:“位不在高,廉潔則名;權不在大,為公則靈。斯是公仆,惟吾德馨。”

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全國各地5萬多名黨員干部走進紀念館,接受精神洗禮。黃山市把參觀楊業功紀念館、學習楊業功先進事跡作為全市新提拔縣處級干部、新任公務員、市委黨校學員、教師等“六類人員”的“必修課”,列入考評內容。

“從來敗軍多驕奢,自古為將廉生威”。這是楊業功最喜歡的名言,如今也成為黨員干部學習的“廉政語錄”。第二炮兵紀委和政治部聯合下發通知,組織學習楊業功廉政事跡,號召黨員干部“遠學焦裕祿、近學楊業功”。某基地以楊業功為鏡,出臺作風建設22條措施、領導干部廉潔自律20項細則、嚴格經費管理10條規定。

傳承的,是一種精神;傳遞的,是巨大的能量。

感悟清廉之本

紀念館里,有一座等比例復原的楊業功舊居:門窗破舊,墻壁斑駁,臥床是30年前將軍用4個大木箱拼成的;餐桌、衣柜全是20年前自制的;一只淺藍色的搪瓷碗,他從排長到將軍用了30多年……

“這是將軍的家嗎?”看著這份“數字家產”,參觀者一遍遍地問講解員。

移步換景,當他們看到墻壁上一幅照片,滿腹疑問化成感動:病中的楊業功,穿著一件掉了扣子的舊棉襖,坐在用了20多年的餐桌前,面前擺著那個淺藍色的搪瓷碗,一個蛋糕,幾碟小菜,這是將軍人生的最后一個生日。

楊業功曾花60元買回一件“地攤貨”夾克,有人說“沒檔次”,他卻反問:“領導干部為啥非得穿名牌?”一次出差,他堅決不超標準住套間,工作人員說:“會務安排,不花咱的錢。”他一聽就來氣:“花誰的錢不是人民的錢?”

紀念館里,這樣的感人故事不勝枚舉。楊業功常說:“生活簡樸一些、平淡一些,欲望就會少一些,煩惱就會遠一些。”

一位90多歲的老紅軍,坐著輪椅參觀了楊業功紀念館,老人幾次語噎:“戰爭年代缺吃少穿,勤儉節約不難,但在物質充盈的今天,尚能如此殊為不易。黨的傳統還在,軍隊作風還在!”

楊業功一年有100多天忙碌在深山,奔波在基層。紀念館的中央,陳列著一個老式皮箱,里面放著綠色軍大衣、水壺和方便面。這就是楊業功的“三件寶”,用他的話說,水能解渴,衣能御寒,面能充饑,出差下部隊,足矣。

楊業功生前所在基地的機關干部,下基層堅持輕車簡從、勤儉節約,拼坐車、吃碰飯、蹲班排成為常事,有時干脆“自帶干糧去辦公”,官兵拍手稱好。

黃山市委要求機關干部走村串戶帶足“四個一”:一盒方便面、一個咸鴨蛋、一包榨菜和一瓶礦泉水,不給基層添麻煩。

人們在留言中這樣寫道:“一盞燈、一個碗,尋常之物卻承載著一名共產黨人的清風亮節”“有楊業功這樣的將軍,強軍興國的征程一片光明”。

涵養清廉之德

紀念館簡陋的楊業功舊居里,滿屋書香。古今名著,中外經典,許多書籍都被翻得卷了邊,有的還密密麻麻布滿批注和體會。

楊業功喜歡讀書,一生枕典席文。他說:“讀書學習不僅是一種工作責任,更是一種精神追求,既能提高工作水平和領導水平,更能陶冶情趣操守,滋養浩然正氣。”

紀念館的墻上,展示著楊業功算過的一筆“時間賬”:如果每天擠出4小時用來學習,節假日抽出一半時間來讀書,一年用于學習的時間大約2000小時左右,相當于83天。

楊業功不喜歡交際應酬,除了工作和學習,填詞作賦、揮毫潑墨便是他最大的情趣愛好。人們欣賞將軍留下的詩詞和書法,仿佛聽到他穿越時光的心靈獨白。

一位參觀者感嘆道:“情趣上的俗與雅、生活上的儉與奢、官場上的清與濁,是戰勝自我的作戰,更是爭取軍心、民心的作戰,楊業功是一名‘常勝將軍’。”

1999年,楊業功在北京組織閱兵訓練,一名基層干部給他送去一些宣紙。他嚴肅地說:“共產黨員的黨性豈能在一張宣紙上失守啊。”

一次,有位老鄉知道楊業功愛吃粳米,便讓人捎來了20斤,他硬是按市場價付了錢。

細細端詳,慢慢品味,人們在留言簿上回饋給將軍一句句感人肺腑的話語:“厚德為范、精忠為碑”“一個人的偉大,不在于爬得多高和走得多遠,而是在于自身如何純凈和堅守”。

傳承清廉之風

紀念館里,記錄著楊業功兩次“約法三章”。

從當旅長開始,他就給家人和身邊工作人員提要求:不許干預我的工作;不許享受任何“特權”;不許收受任何錢財和好處。

2003年底,楊業功病重住院,他再次交代:無論我手術成功與否,任何人不得找醫院麻煩;任何單位不得以任何理由來看我;家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收受禮品和現金。

妻子楊玉珍,自個兒騎著自行車上下班;兒子楊波濤想“蹭”父親的便車回家,結果被趕下來;弟弟從老家投奔,想在部隊招待所謀個差事,好話說盡,他就是不點頭;2004年,在去世前的最后一次述職報告中,他寫道:“我家4口人都拿工資,我的月收入3000多元,家庭月收入6000多元……”

一份“家底”,亮出了黨性、亮出了正氣,亮出了家風。楊業功官至將軍,家中卻是另一種情形:老母親仍居家鄉,妻子退休在家,二弟楊業平是一名普通教師,三弟楊業專在老家的一家賓館打工,妹妹楊業理在一個學校干勤雜,兒子楊波濤仍是戰略導彈部隊的一名普通干部……

當年,楊波濤結婚,楊業功明確不辦婚宴、不收禮金,以茶話會的形式請來親朋好友坐了坐,讓一對新人種下兩棵桂花樹作為紀念,花費832元全是自己掏的腰包。

今年春節,紀念館接待了一對年輕的戀人,他們聽了講解員的介紹后,女孩對男友說:“我們結婚也一切從簡吧,像這樣種些樹倒是不錯的主意。”后來,他們果真把舉辦婚宴的錢換成1萬棵樹苗,染綠一片荒山。

將軍早已出發,將軍沒有遠行。他的身影,已經化為一座萬人景仰的精神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