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tv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一区二区精品久久_无码无套少妇毛多69XXX_久久精品亚洲av无码四区

當前位置:高考知識網 > 思想學習 > 正文

脫貧攻堅三講話一通報心得體會范文

更新時間:2023-08-15 10:56:53 高考知識網 sport555.cn

深入推進扶貧開發是總目標的必然需要。下面是整理的脫貧攻堅三講話一通報心得體會范文,歡迎借鑒!

脫貧攻堅三講話一通報心得體會范文一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分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勝階段脫貧攻堅面臨的形勢和任務,對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脫貧攻堅任務作出部署,動員全黨全社會力量齊心協力打贏脫貧攻堅戰。我們必須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和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精神,深入學習領會*同志扶貧開發思想,堅持精準發力,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的任務

“十三五”規劃建議指出:“農村貧困人口脫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的任務。”這是對脫貧攻堅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所處位置的準確判斷。越是任務艱巨越要迎難而上,確保到2020年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這是補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短板的需要,更是*本質要求的體現。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農村貧困人口脫貧是一個突出短板。短板必須補齊,否則影響全局。正如*同志指出的:“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關鍵在貧困的老鄉能不能脫貧。”“我們不能一邊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另一邊還有幾千萬人口的生活水平處在扶貧標準線以下,這既影響人民群眾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滿意度,也影響國際社會對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認可度。”我們必須切實增強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不辱使命、勇于擔當,只爭朝夕、真抓實干,加快補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這塊突出短板。

打贏脫貧攻堅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現實需要,也是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基礎和前提。*同志指出:“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的本質要求,是我們黨的重要使命。”他還指出,新中國成立前,我們黨領導廣大農民“打土豪、分田地”,就是要讓廣大農民翻身得解放。現在,我們黨就是要領導廣大農民“脫貧困、奔小康”,就是要讓廣大農民過上好日子。貧窮不是*。如果貧困地區長期貧困,面貌長期得不到改變,群眾生活水平長期得不到提高,那就沒有體現我國*制度的優越性,就不是*。

當前我國脫貧攻堅形勢依然嚴峻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實施大規模扶貧開發,使7億多農村貧困人口擺脫貧困,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我國脫貧攻堅形勢依然嚴峻,中西部一些省(自治區、直轄市)貧困人口規模仍然較大,而且剩下的貧困人口大多數分布在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和連片特困地區,貧困程度深,致貧原因復雜,減貧難度大,脫貧成本高。扶貧開發進入了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期。

貧困人口規模大、貧困程度深依然是我國貧困問題的基本特征。目前,全國有14個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592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12.8萬個貧困村、近3000萬個貧困戶、7017萬貧困人口。而且,現有貧困人口主要分布在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自然條件差,基礎設施薄弱,公共服務水平較低,減貧邊際效應不斷下降,增收難度不斷加大,貧困代際傳遞趨勢明顯,是難啃的“硬骨頭”。

貧困地區貧困人口內生動力和發展能力弱的現象依然十分普遍。,全國592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農民人均純收入6610元,比全國農民平均水平低3282元。老少邊窮地區貧困問題集中,貧困人口普遍存在受教育程度低、健康水平低的“兩低”情況,自我發展能力弱。建檔立卡貧困村70.8%沒有集體經濟,內生發展動力嚴重不足。貧困人口致貧因素較多,因病致貧、因學致貧突出,缺資金、缺技術普遍,因病返貧、因災返貧、因市場風險返貧常見。

貧困地區區域性貧困、發展基礎差的狀況還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全國12.8萬個建檔立卡村中,6.9萬個行政村不通客運班車。87.1萬個自然村中,33萬個不通瀝青(水泥)路。貧困地區農田有效灌溉面積比全國平均水平低近20個百分點。建檔立卡戶中有652萬戶飲水困難,580萬戶飲水不安全。貧困地區公共服務水平偏低,市場主體發育不足,市場體系建設滯后,產業發展處于價值鏈低端。貧困縣的存貸比普遍在40%左右,儲蓄外流嚴重。

扶貧政策針對性不強、特惠支持不足問題依然存在。現有政策部分落實不到位、財政投入明顯不足、行業支持缺少特惠、工作責任落得不實、社會動員支持體系薄弱等問題還沒有得到很好解決。過去貧困面大,一項普惠政策就可以使許多貧困人口增加收入,越過溫飽線。現在,貧困人口大多數自身能力弱,或者居住在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方,僅靠自己很難參與發展進程、享受發展成果。

精準發力,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同志指出,“扶貧開發推進到今天這樣的程度,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于精準”;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關鍵是要找準路子、構建好的體制機制,在精準施策上出實招、在精準推進上下實功、在精準落地上見實效”。這為脫貧攻堅明確了方向、提出了要求。

在精準施策上出實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在脫貧攻堅,脫貧攻堅的出路在于精準施策。要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為指導,編制好“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著力完善綜合性扶貧政策措施和健全脫貧攻堅保障體系的規劃,把《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落實到規劃中,確保精準施策、實招更實。一是建設國家扶貧開發大數據平臺,在精準識別上摸實情,真正解決好“扶持誰”的問題,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打好基礎。精準識別既要體現靜態的精準,把現在的貧困人口找出來;又要體現動態的精準,把脫貧的人口退出去,把返貧的人口納入幫扶對象。二是建設省級扶貧開發投融資平臺和縣級扶貧開發資金項目整合管理平臺,拓展扶貧投入渠道,切實增加扶貧投入。在縣一級,把專項扶貧資金、相關涉農資金和社會幫扶資金捆綁集中使用,加強資金監管,切實提高資金使用效果。推動扶貧開發項目與行業重大項目、重大工程、重大政策試點安排相銜接,扶貧開發規劃與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新型城鎮化、特色產業發展、新農村建設等規劃相融合,把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集中連片貧困地區作為脫貧攻堅重點。三是建設鄉村扶貧脫貧落實工作平臺。在貧困鄉建立扶貧工作站,在貧困村選派好第一書記、建設好駐村工作隊,配合村兩委落實幫扶措施和幫扶責任,保證貧困戶有人幫、有人扶。進一步完善中央統籌、省(自治區、直轄市)負總責、市(地)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強化脫貧工作責任考核,對貧困縣重點考核脫貧成效。四是建設社會扶貧對接平臺,以社會扶貧網為載體,實現貧困村貧困戶幫扶需求和社會扶貧資源有效對接。

在精準推進上下實功。貫徹落實*同志提出的“六個精準”要求,做到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堅持扶貧開發與經濟社會發展相互促進,堅持精準幫扶與集中連片特困地區開發緊密結合,堅持扶貧開發與生態保護并重,堅持扶貧開發與社會保障有效銜接。繼續深化貧困縣考核、干部駐村幫扶、精準扶貧、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管理、金融服務、社會參與等精準扶貧機制改革,建立健全考核機制、貧困退出機制和第三方評估機制,為精準推進提供體制機制保障。大力實施七項專項行動,把行業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落到實處:實施教育扶貧行動,確保教育脫貧一批,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實施健康扶貧行動,確保醫療救助緩解一批,提高貧困人口身體素質,減輕其醫療負擔,努力減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實施金融扶貧行動,拓寬扶貧投入渠道,為貧困地區貧困人口實現自我發展提供金融支持;實施勞務協作對接行動,推動轉移就業脫貧一批,探索新型城鎮化過程中城鄉統籌扶貧脫貧的新模式;實施交通扶貧行動,改善建檔立卡貧困村貧困戶交通條件,為其加快發展、脫貧致富創造條件;實施中央企業與革命老區百縣萬村幫扶行動,精準扶貧到村到戶,助推革命老區脫貧攻堅;實施民營企業萬企幫萬村行動,營造社會參與扶貧氛圍,幫助貧困村貧困戶增強內生動力和市場活力。各地要因地制宜實施精準扶貧工程,把專項扶貧政策措施落實到村到戶:實施整村推進工程,改變貧困地區的基本生產生活條件,發展致富產業;實施職業教育培訓工程,對參加中高等職業教育的貧困家庭子女加大扶持力度,提高轉移就業成效;實施扶貧小額信貸工程,幫助貧困家庭發展生產;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工程,解決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問題;實施電商扶貧工程,幫助貧困地區打開產品銷路;實施旅游扶貧、光伏扶貧、構樹扶貧、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培訓、龍頭企業帶動等工程。

在精準落地上見實效。脫貧攻堅必須穩扎穩打,一步一個腳印,確保各項扶貧政策措施落到實處,積小勝為大勝,最終取得全面勝利。要層層落實責任。堅持黨的領導,五級書記一起抓,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落實貧困縣主體責任,促使其把主要精力用在扶貧開發上。落實相關部門的行業扶貧責任,把扶貧任務優先納入行業規劃并認真實施。落實駐村工作隊和第一書記的幫扶責任,不脫貧不脫鉤。夯實精準扶貧基礎,建立分類施策政策體系,確保扶貧資金和政策精準落實到村到戶到人。加強貧困村基層組織建設,充分調動貧困群眾的積極性,提高其參與度、獲得感,激勵其自力更生,激發其脫貧的內生動力與活力。實施更廣泛的社會動員:提高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定點幫扶、東西部扶貧協作的精準性、針對性、有效性;進一步動員民營企業、社會組織和公民個人廣泛參與,凝聚扶貧攻堅強大合力。加強扶貧機構隊伍能力建設,提高干部攻堅克難能力和水平。大力加強宣傳:宣傳*同志扶貧開發戰略思想,凝心聚力;宣傳扶貧成就,堅定全國人民走*的信心;宣傳脫貧致富典型,堅定貧困群眾改變命運的決心;宣傳社會各界對貧困人口的關心,弘揚中華民族扶危濟困優良傳統;宣傳黨的扶貧政策,促進政策落實到村到戶到人。

脫貧攻堅三講話一通報心得體會范文二

扶貧開發成效如何,關鍵要看是不是做到了識真貧、扶真貧、真扶貧。*日前在部分省區市黨委主要負責同志座談會上強調,扶貧攻堅“特別要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上下更大功夫。”這是我國扶貧開發工作進入攻堅拔寨的沖刺期后,*更有針對性的要求。

隨著扶貧開發工作的推進,貧困人口的情況也在發生變化,既有集中連片的特殊困難地區,也有零散分布的貧困村、貧困戶、貧困人口。十八大以來,*多次指出,要更多面向特定人口、具體人口,實現精準脫貧,防止平均數掩蓋大多數。這就需要改變以往扶貧工作中存在的福利化、平均主義傾向,通過體制機制的改革創新,真正把好鋼用在刀刃上。扶貧開發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在于精準。

實現精準扶貧,深入調研、準確識貧是前提。富裕的生活大體相似,而貧困的原因各有不同。各地要改變以往大水漫灌、“手榴彈炸跳蚤”的工作方式,深入調查,把扶貧對象摸清,把家底盤清。一些地方在識貧工作中總結出了“四看法”:一看房、二看糧、三看勞動能力強不強、四看家中有沒有讀書郎,就是實踐中管用的好方法。各地要通過建檔立卡,對扶貧對象實行精確化、規范化管理,做到心中有數、一目了然。

精準扶貧意味著精準施策。各地要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對癥下藥、精準滴灌、靶向治療。對那些有勞動能力的,通過扶持生產和就業幫助實現脫貧;對那些居住地“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通過移民搬遷實現脫貧;對那些喪失了勞動能力的,通過低保政策實施兜底扶貧;對那些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通過醫療救助幫扶,做到“一把鑰匙開一把鎖”。

需要看到,現在大量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由此產生大批農村留守兒童和留守老人。精準扶貧,需要切實解決這一群體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困難,提供更加精準、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務。各地要通過社會保障、社會救助、大病保險和新農合等政策,確保留守兒童和老人不成為被遺忘的群體。各級黨委政府和基層組織要發揮積極作用,通過更加精準的管理和服務,加強對未成年人的監護和對老年人的關懷照顧,讓他們感受到社會的溫暖。

但愿蒼生俱溫飽,不辭辛苦入山林。實現貧困人口如期脫貧,是我們黨向全國人民做出的鄭重承諾。實現這一承諾,需要各地付出更大努力。貧困不是一兩天產生的,要想根治,也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必須和發展相結合。各地要圍繞“四個全面”戰略部署的相關要求,下定打攻堅戰的決心,以精準扶貧實現精準脫貧,讓真正需要幫扶的群眾享受到扶貧開發的陽光雨露。

脫貧攻堅三講話一通報心得體會三

黨的十八大報告對扶貧開發作出了“三個一”的戰略部署,即:一個“加大”:“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扶持力度”;一個“推進”:“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和扶貧開發”;一個“減少”:“扶貧對象大幅減少”。同時,提出了多項綜合性治貧的重大政策舉措。這對打好新一輪扶貧開發攻堅戰進一步指明了前進的方向,描繪了新的藍圖,提出了新的要求。

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的本質要求,是改革開放和*的重大任務,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始終高度重視扶貧開發事業,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的10年,以胡錦濤同志為*的*,適應新的發展要求,提出了科學發展觀,作出了深入推進扶貧開發的一系列重大戰略部署,扶貧開發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10年來,592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農民人均純收入從1305元增至3985元;根據原國家扶貧標準,20xxx年至20xx年全國農村貧困人口數量從8645萬人下降到2688萬人,貧困發生率從9.20%下降到2.80%;提前實現了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中貧困人口減半的目標,為全球減貧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這10年特別是十七大以來的幾年,xx不僅經濟發展快速,已經成為西部省區經濟的一個高點,而且由于省委、省政府始終把統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推進貧困地區加快發展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舉措和改善民生的著力重點,高度重視和加強綜合扶貧開發工作,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十七大以來的5年,全省共投入各類扶貧資金700多億元,貧困地區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從2006年的2460元增長到2011年的5072元;根據原國家扶貧標準,貧困人口從643萬人減少到243萬人,貧困發生率從10.50%下降到3.87%。10年扶貧開發的光輝成就,不僅充分彰顯了科學發展觀的真理力量和實踐價值,而且也充分彰顯了*、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對扶貧開發的一系列重大戰略部署的正確和效宏。

由于我國仍然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較為突出,距離科學發展的要求還有較大的差距,距離協調發展、共同富裕也還有較大差距;扶貧對象規模大,相對貧困問題凸顯,返貧現象時有發生,貧困地區特別是連片特困地區發展相對滯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入推進扶貧開發仍然是一項長期、艱巨、繁重的任務,面臨著一系列極具挑戰性的矛盾和困難。解決這些問題的根本途徑就是堅持科學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扶貧開發方式。如果經濟發展不科學,發展方式不轉變,發展之路就會越走越窄;如果扶貧力度不加大,扶貧方式不轉變,扶貧攻堅就會停滯不前,社會就會不和諧,進而就會影響或制約國家總體發展目標的順利實現。事實上,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的全面發展,都必須科學發展,要如此就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把緩解和消除貧困放在基礎的突出的位置。黨的十八大報告,不僅對深入推進扶貧開發進一步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而且也提出了多項綜合性治貧的政策舉措,更創新發展了扶貧開發理論、豐富了扶貧開發內涵。因此,認真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按照十八大重大戰略部署,深入推進扶貧開發,進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就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貧困地區和扶貧系統的政治任務、中心工作。

一、準確把握十八大報告對扶貧開發的新要求

黨十八大報告是一個“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科學發展”的振奮人心、催人奮進的報告。報告對扶貧開發提出的更新更高要求,集中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體現在直接的論斷中,另方面體現在整個報告的相關論述中。準確理解、把握后一個方面尤為為重要。

從直接的論斷來看,就是開頭提到的“三個一”。一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早在十七大,就提出了“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發展扶持力度”,可以說,黨十八大與十七大相比,是一個全新的提法。首先是取消了“發展”二字,扶持的范圍和方面更寬廣了。可以這樣理解,過去重在經濟發展的扶持上,而現在是全方位的覆蓋、整體性的扶持。其次是新增加了“采取對口支援等多種形式”的內容,其中“對口支援”與多年來實施的東西對口“扶貧協作”也不可同日而語。“扶貧協作”雖然是扶貧但協作的內在規定性還是互惠互利、實現雙贏。對口支援即是經濟發達或實力較強的一方對經濟不發達或實力較弱的一方實施援助的一種政策性行為,屬于援助的性質,如災難援助、經濟援助、醫療援助、教育援助等。再其次是其他形式,如多年來采取的財政扶貧、行業扶貧、黨政機關定點扶貧、社會扶貧、外資扶貧等。總之,黨的十八大的這一論斷,既體現了扶貧開發理論的豐富發展,又體現了“四區”扶貧開發、區域發展的又一個春天來臨,也體現扶貧開發是全黨全社會的事。

另方面:“推進”扶貧開發。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和扶貧開發,全面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這不是一般性的口號要求,而是集中體現了黨對“三農”工作、扶貧開發工作的新理念、新思路,是新形勢下破解“三農”難題進而推進扶貧開發的戰略舉措。新農村建設、特別是扶貧開發雖然提得比較早,但是這次又賦予了新的內涵。重要的有三點,一點是新農村建設與扶貧開發并重,這是第一次提出,意義重大。兩者要有機結合,新農村建設帶動扶貧開發,扶貧開發促進新農村建設;二點是“深入推進”,這是程度問題,就是要向縱深拓展;三點是生產生活條件要“全面改善”,而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甚至“打亮點”、“造風景”。這是基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提出的高要求、新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重點在農村,難點在貧困地區。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和扶貧開發,要做好五個方面的工作,即:一是堅持城鄉一體化思路。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這是貧困地區必須長期堅持的。因此,從規劃起就要城鄉一體,統籌考慮,特別要給新型城鎮化、新型工作化結合起來思考。二是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這幾年,中央和地方各級在這方面做了許多工作,取得了巨大成效,要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加大力度,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三是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尤其要強化基礎設施、培育特色產業、提升農戶能力、加大公共服務、全面社會保障、加強生態保護等。四是把易地移民搬遷與之相結合。五是實施多村連片扶貧開發。

再方面:“減少”扶貧對象。扶貧對象,又叫貧困人口,也稱貧困居民。扶貧對象的增減,目前主要與農民純收入相關聯。對大幅減少扶貧對象,可能產生兩種模糊認識,一種是“快速論”。比如xx按2300元扶貧標準,20xxx年末有農村扶貧對象912萬人,比上年減少444萬人。20xx年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6128元,比上年增加1041元,20xx年增長目標為13.50%以上,力爭增長突破15%以上,從目前情況看,可望保持去年增長水平,那么,2012年末扶貧對象也可能減少400萬人左右。照此下去,在“十二五”期間,即可減完。這就自然會產生“扶貧還扶什么”的問題。另一種是“難度論”。按照現行2300元的扶貧標準,20xx年全國農村扶貧對象為1.22億人,比上年減少600萬人。當年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6977元,比上年增長1058元;據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20xx年中國農村政策執行報告》預測,20xx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速有望接近10%。據此推測,今年減少扶貧對象規模可能小于或等于上年。若這樣,今年末的扶貧對象約為1.16億人。假如到2020年,扶貧對象減為零的話,今后平均每年要減1450萬人,難度是有的。假設“大幅減少”的“幅”在六至八成的話,每年也約要減少870萬人至1160萬人。上個10年平均每年減少673.40萬人,簡單類比來看,難度應當是有的。但是,必須看到,一定時空內扶貧對象的增減,最主要因素取決于扶貧標準、扶貧方式和國家總體經濟走勢。上個10年國內生產總值由89404億元上升到397983億元、農民年人均純收入由2253元上升到5919元,分別增長3.45倍與1.63倍,同期扶貧標準由865元調整到1274元,僅上升0.47倍。為確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黨的十八大不僅確立了重大理論觀點,而且也確立了重大方針政策、作出了重大工作部署,這對扶貧開發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機遇和條件,特別是其中的“兩個倍增”和“縮差”目標以及新“四化”等重大政策措施的預期作用,即便考慮到在這期間扶貧標準的必然提高,“扶貧對象大幅減少”也應當是完全可以辦到的。

二、充分認識扶貧開發在總布局中的重要地位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總布局是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五位一體;總目標分為中長期,中期目標是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收入比20xx年翻一番,長期目標就是2050年前建成*國家。

深入推進扶貧開發是五位一體總布局的內在要求。五位一體是一個有機整體,其中經濟建設是根本,政治建設是保證,文化建設是靈魂,社會建設是條件,生態文明建設是基礎。只有堅持五位一體建設全面推進、協調發展,才能形成經濟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榮、社會公平、生態良好的發展格局,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國家。五位一體總布局的新提法大大豐富了原有的現代化理論體系,對應著全國老百姓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五大權益。五位一體的每“一位”都與扶貧開發緊密相聯。

一是從經濟建設來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重點在農村,難點在貧困地區。扶貧開發本身是經濟建設的范疇且是“三農”工作的重中之重,而解決“三農”問題,必須大力緩解貧困問題。

二是從政治建設來看,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是政治建設的根本。扶貧開發的主體是貧困居民,只有認真貫徹落實黨在現階段的綱領、路線、方針和政策,才能確保扶貧開發的正確方向,充分調動扶貧對象的積極性并發揮其主體作用,推進扶貧開發事業的向前發展。

三是從文化建設來看,扶貧文化是*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它既是物質扶貧的重要條件,也是提高扶貧對象思想覺悟和道德水平的重要條件。隨著扶貧開發的不斷深入,扶貧對象物質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他們的精神生活也顯得越來越重要,因此要物質扶貧與精神扶貧一并抓,相互促進。

四是從社會建設來看,改善民生是社會建設的兩個重點之一,扶貧開發又是最大的民生。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推動和諧社會建設。

五是從生態文明建設來看,一般來說,扶貧開發地區都處于深山區、高原區,許多地方屬于國家主體功能區規劃的“限制開發區域和禁止開發區域”,也因此扶貧開發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更處于重要地位,意義更為重大。貧困地區要通過生態文明建設,在實現當代人利益的同時,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

深入推進扶貧開發是總目標的必然需要。“兩個翻番”預示著未來國家更加注重經濟發展質量、更加注重改善百姓生活。特別是將人均收入翻一番指標寫入黨代會報告,分量比前一個翻番更重,把個人利益和國家進步緊密聯系在一起,彰顯出今后要更加注重百姓生活幸福度。據有關專家測算,“兩個翻番”,對于GDP來說是較為低調的,20xx年我國GDP增長為9.20%,20xx年預期為7.80%,那么從2013年至2020年的8年中,GDP目標年增速大約為6.90%(實際GDP,復利增長),果真如此將徹底告別“保八”時代,調結構將進入動真格時代。對于人均收入來說,也據有關專家測算8年年增長7.20%即可,顯得更低調,但具體情況還要看未來人口增長情況,并取決于2020年人口總量。20xx年到20xx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均增長1.80倍;GDP從10.24萬億元到47.16萬億元,增長4.61倍;財政收入從1.89萬億元到10.37萬億元,增長4.49倍。也就是說,過去10年,在經濟高增長的背景下,居民收入增幅不到GDP和財政收入增幅的一半。而18大提出的目標是居民收入增幅需要和GDP增幅同步。這個指標雖然不是很高,但卻是一個非得要一系列改革配套才能完成的極其艱巨的任務。

同時,對貧困地區、貧困居民來說,今后8年不僅是個“倍增翻番”的問題,而且更有一個“收入分配差距縮小”的問題;一方面“縮小”是貧困居民的福音,另方面“縮小”比之前的“扭轉(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對扶貧開發提出的要求更高、任務更重。20xx年,全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2366元,同口徑國家扶貧重點縣1305元,占全國的55.12%;2011年全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6977元,同口徑國家扶貧重點縣為3985元,占全國的57.12%,10年間重點縣與全國農村居民純收入占比從55.12%上升到57.12%,僅縮小2個百分點。因此,縮小差距的難度不言而喻。

如果聯系到2050年建成*國家的長期目標來看,扶貧開發的任務更為艱巨、繁重。“現代化國家”的定義是動態的,比如20xx年的現代化國家與1960年不可同日而語,2050年也將不同于20xx年。20xx年高收入國家的人均GDP是美國的82%,即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美國的80%左右就可以認為進入當年的現代化國家行列。1990?2010年,美國人均GDP從2.37萬美元增至4.73萬美元,翻了一番,年均約增長3.50%。按此增長率計算,2010?2050年美國的人均GDP將可能會翻兩番,到2050年達到20萬美元。那么,中國就應當達到16萬美元的人均收入水平。因此,有關專家分析指出,未來合適的經濟增長率應區分為兩個時期,即2013?2030年應當保持10%左右,而不是7%以下的“悲觀”估計;2030?2050年應保持7%左右。如果這樣,貧困地區、貧困居民就不僅有個“倍增”與“縮差”的問題,而且還有一個追趕與跨越的問題,可見,扶貧開發的任務就更重。

三、著力轉變扶貧開發方式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實施總體部局、實現總體目標的重要路徑是走“新四化”道路,即是“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新“四化”且“同步”的新表述,無疑是我們黨立足全局、著眼長遠、與時俱進的重大戰略決策,也是在現代化建設發展到一定階段,對現階段突出矛盾的一次求解。

從“建設”到“建成”全面小康社會,從“五位一體”、“兩個翻番”到“四化同步”,預示著國家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剛性”要求,經濟增長必須從“出口?投資?消費”的出口拉動型轉變到“消費?投資?出口”的內需拉動型。扶貧開發本質上是經濟范疇,這也預示著轉變扶貧開發方式不僅是“剛性”的更是迫在眉捷的。過去的扶貧任務是圍繞“解決溫飽”而進行的,在低保兜底并更進一步加大保障力度的基礎上,現在則要圍繞“脫貧致富、同步小康”來進行。所以,必須緊跟國家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加快扶貧開發方式的轉變。可以說,未來八年扶貧成效的好歹,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扶貧方式轉變的優劣。

一是把扶貧開發融入“新四化”。“新四化”將為扶貧開發提供良好的機遇,注入新的活力。緩解直至消除農村貧困,最終要靠減少農民,即是要走一條窮人變富人、農民變市民、農村變城鎮、農業變工業的“四變”之路,因此,要自覺把扶貧開發融入“新四化”特別是其中的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之中。

二是綜合性一體化扶貧。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出發,扶貧開發必須打破過去“單打一”的方式,克服孤立地就扶貧論扶貧、就扶貧抓扶貧的觀念和作法,實施綜合性一體化的扶貧。重點是要抓好片區扶貧攻堅。國家確定的14大扶貧片區,應按照新10年《扶貧開發綱要》和片區規劃,堅持“區域發展帶動扶貧開發、扶貧開發促進區域發展”的基本思路,借鑒推廣“政府大投入、資金大整合、項目大集中、社會大參與、群眾大建設”的云南“曲靖模式”,加快扶貧片區發展和脫貧致富步伐。

三是推行“五位一體”新的治貧方式。近幾年,我們實施專項扶貧、行業扶貧和社會扶貧的“三位一體”大扶貧,成效雖然突出,但是也有其局限性。涼山、廣元、巴中、南充等地在實踐中逐步形成的政府主導、部門主抓、行業主幫、社會主動、群眾主體的“五位一體”新的治貧方式,更有其生命力,應當有組織地在面上特別是扶貧片區加以推廣。

四、切實推進貧困地區民主法治建設

十八大報告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這“三個倡導”24個字,是對*的最新概括,分別從國家、社會、公民三個層面,提出了反映現階段全國人民“最大公約數”的*。培育貧困地區*,應當突出民主法治重點,做好兩個方面工作.

一是在民主建設上加快發展參與式扶貧。據資料表明,“民主”一詞在十八大報告中出現了69次,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對發展*民主的高度重視。貧困地區要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保證人民依法實行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在扶貧資金項目的運作方面,要進一步堅持公告、公示、公開,確保扶貧對象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接受社會各界的監督。在貧困地區實施的重大項目,不僅要堅持貧困評估,更要充分發揚協商民主,廣泛凝聚共識,堅持每一項重大決策前都要走程序,廣納群言、廣集民智,增進共識、增強合力。通過基層民主建設,使人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

二是在法治建設上加快扶貧立法進程。扶貧開發,千頭萬緒,重點要抓好隊伍、投入、立法三項工作,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有人干事、有錢辦事、有法管事。按照新10年《扶貧開發綱要》,扶貧立法正在有序進行之中。法律層面的國家《農村扶貧開發法》已經有了征求意見稿,法規方面已有廣西、湖北、黑龍江等7個省(區、市)頒布了農村扶貧開發條例,另有內蒙、云南、貴州、湖南和四川等省區正在開展扶貧條例的制定。總之,要通過扶貧立法,將現有扶貧開發成熟的政策、措施等上升為法律制度,把扶貧對象范圍、區域重點、貧困標準調整機制、開發規劃、資金投入使用、項目監管、社會動員、執法監督、法律責任等從制度上予以明確,以此推進新階段扶貧開發進程,保證貧困地區扶貧對象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

五、堅持扶貧開發和社會管理并重

縱觀十八大報告,除了民主政治和法治國家建設,最為濃墨重彩論述的應屬民生政策和社會管理體制改革問題。從十七大報告提出“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到十八大報告“在改善民生和創新管理中加強社會建設”,突出了社會管理創新和改善民生兩個重點,使之社會管理首次與改善民生并重。黨的代表大會報告關注社會管理創新尤其是基層社會管理,這是個重要的發展,這要求基層黨組織不僅應重視人民群眾的利益維護,還要重視人民群眾的訴求表達,暢通表達渠道。因此,堅持社會管理和扶貧開發并重,也應當是黨的十八大對扶貧開發提出的新要求、高要求。

加強社會建設“必須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具體而言可分為教育、就業、收入、社保、衛生等方面,也就是報告所要求的“要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在貧困地區,改善民生就是要堅持深入推進扶貧開發,這是其核心和重點。社會管理體制改革必須法治保障,具體而言是“四個加快”:一是加快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管理體制。二是加快形成政府主導、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三是加快形成政社分開、權責明確、依法自治的線型社會組織體制。四是加快形成源頭治理、動態管理、應急處置相結合的社會管理機制。

怎樣做到扶貧開發和社會管理并重?一是要自覺提高扶貧開發與社會管理并重的認識,高度重視貧困地區社會管理工作,為扶貧開發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條件。二是要堅持新“兩個凡是”。十八大報告指出,“凡是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決策都要充分聽取群眾意見,凡是損害群眾利益的做法都要堅決防止和糾正。”新“兩個凡是”同時關注“民生”與“民權”、強調“民享”與“民建”,前半句是對尊重“民權”促進“民建”的規定,后半句是對關注“民生”保障“民享”的要求。因此,堅持新“兩個凡是”,是堅持扶貧開發和社會管理并重的重要舉措。三是要關注民權。這一點特別重要。扶貧工作中,對抓民生高度重視,也有許良策良方,效果也特別突出,但對民權則關注不夠,甚至不覺提也不愿不敢提,所以,現實中甚至有民權受損而導致貧困的現象。民權也是生產力,關注和維護民權是扶貧開發和社會管理并重的重要內容。四是要總結扶貧開發與社會管理并重方面的成功作法和經驗,加以借鑒和推廣,推動其向前發展。還可以考慮開展“扶貧開發與社會管理相結合試點”,進一步探索扶貧開發與社會管理相互促進、協同發展的有效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