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tv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一区二区精品久久_无码无套少妇毛多69XXX_久久精品亚洲av无码四区

當前位置:高考知識網 > 教育新聞 > 正文

精選專家學者解讀教育“十三五”規劃

更新時間:2023-08-22 16:03:15 高考知識網 sport555.cn

吸引一流人才建設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

張志勇

培養適應民族復興、大國崛起的一代新人,需要教育“強基固本”。這里“基”和“本”就是教師隊伍。國家繁榮、民族振興、教育發展,需要大力培養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國務院印發的《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對“十三五”期間教師隊伍建設作出了部署,明確了任務要求。

一、著力建設師德師風長效機制

《規劃》對加強師德師風建設作出了戰略部署。要求廣大教師要堅持教書和育人相統一、言傳和身教相統一、潛心問道和關注社會相統一、學術自由和學術規范相統一,引導廣大教師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對建立大中小學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提出了明確要求。開展多種形式的師德教育,組織廣大教師開展多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提升教師職業的崇高感和榮譽感。讓教育利益相關方全面參與師德師風建設工作,將師德師風建設作為學校工作考核和教育質量督導評估的主要內容;把師德師風表現作為教師考評的首要內容,建立個人自評、學生測評、同事互評、單位考評等多種形式相結合的考核機制,構建學校、教師、學生、家長和社會多方參與的師德師風監督體系;完善師德獎懲機制,將師德表現作為評獎評優的首要條件,對考核不合格的教師在職稱評審、崗位聘用、評優獎勵等環節實行一票否決制。

二、積極推進教師教育綜合改革

《規劃》圍繞推進教師教育綜合改革推出了系列重要舉措。要辦好一批師范院校和師范專業,探索建立教師教育質量監測評估制度,完善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學“三位一體”的協同育人機制,加強師范生實踐環節和教師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建立培訓學分與教師管理結合機制,構建教師校長培訓學分銀行,加強教師校長網絡研修社區建設。加強縣級教師培訓機構能力建設,整合高等學校、縣級教師發展中心和中小學優質資源,建立中小學教師校長專業發展支持體系。

《規劃》圍繞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提出了系列工作要求。健全和強化各級各類學校教研制度和機構,加強教研隊伍建設,發揮教學名師和優秀教師的示范引領作用。推進高校青年教師專業發展,建立健全高校教師繼續教育與培訓制度。著重提高大中小學教師隊伍兩大素養:一是信息化素養。開展教師信息化教育教學培訓,提高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水平和管理人員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二是現代教育治理能力。全面開展依法治教和教育信息化領導力培訓,提升校長和教育行政管理人員現代教育治理的意識和能力素養。培養造就教學名師,在國家和省兩級認定一批教學名師,在全國各地帶動造就一大批高水平教學人才。

三、大力吸引一流人才從事教育

《規劃》明確把“吸引一流人才從教”作為我國教師隊伍建設的戰略目標。一是吸引優秀學子從事中小學教育。完善師范院校提前批次錄取的辦法,完善免費師范生制度體系,吸引優秀學生讀師范當老師。擴大教育碩士招生規模,培養高層次中小學和中等職業學校教師。二是大力引進行業企業一流人才。允許高校和職業學校設立一定比例的流動崗位,吸引具有創新實踐經驗的企業家、高科技人才及各類高級專業人才兼職任教。三是建設高校一流人才隊伍。加快推進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優化人才發展環境,充分激發人才創新創業活力。實行更積極、更開放、更有效的人才引進政策,對國家急需緊缺的特殊人才,開辟專門渠道,實行特殊政策,實現精準引進。

《規劃》高度重視大中小學教師領軍人才隊伍建設。一方面,著力強化領導人員任職資格,明確任職資格條件,出臺高等學校和中小學領導人員管理暫行辦法,規范選拔任用制度,建立和推行中小學校長職級制;另一方面,支持學校領導人員依法依規履行職責,鼓勵大膽探索創新,形成教學特色和辦學風格,造就一批優秀大中小學校長和教育家。

四、全面完善教師管理體制機制

加快推進“縣管校聘”教師管理體制改革。強化縣級教育行政部門統籌配置教師資源職能,著力解決鄉村教師結構性缺員和城鎮師資不足問題,千方百計地統籌、調動、激活中小學教師隊伍。

各地在教師資源配置上要著力突破以下三個薄弱環節:一是向鄉村教育傾斜,推動省級政府建立統籌規劃、統一選拔的鄉村教師補充機制。鼓勵地方政府和師范院校加強本土化培養,采取多種方式定向培養“一專多能”的鄉村教師。探索建立新聘教師農村學校任教服務期制度。對村小和教學點采取生師比和班師比相結合的方式核定教職工編制。對長期在鄉村學校任教的優秀教師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進行表彰。二是向幼兒園教師隊伍建設傾斜,提高幼兒園教師入職門檻,新入職教師須取得幼兒園教師資格證。推動落實幼兒園教職工配備標準,鼓勵通過政府購買崗位等方式解決幼兒園教師和保育員、保健員短缺問題。三是向貧困地區的中等職業學校教師隊伍傾斜,加大補充力度,引導地方采取多種方式進行定向培養。

改革完善教師考核評價制度。一方面,加快研制各級各類教師隊伍建設標準;另一方面,建立符合大中小學教師崗位特點的評價機制,堅持德才兼備,注重憑能力、實績和貢獻評價教師。

(作者系山東省教育廳副廳長)

創新驅動改革引領推進“雙一流”建設

楊頡

高等教育發展水平是一個國家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標志。建設世界一流大學與一流學科是*、國務院在新的歷史時期,審時度勢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將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作為“十三五”期間我國教育改革發展重要任務,這是提高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水平,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舉措。

一、堅持“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核心要求

堅持中國特色,就是要堅持和加強黨對高校的領導,堅持*,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辦好人民滿意的高等教育,就是要堅持黨的教育方針,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以*為引領,著力培養具有“中國心”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就是要堅持一流大學建設的道路自信,立足中國國情、服務中國需求、凝聚中國智慧、解決中國問題,探索出一條中國發展需求與世界教育規律深度融合的獨特發展道路,努力推動國家發展進步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堅持世界一流,就是要瞄準世界一流,將世界公認的標準貫穿到各項具體工作中去,體現世界水平。在學科建設上不斷取得突破,形成一批進入世界前列或行列的一流學科;在人才培養方面,認真吸收世界上先進的辦學治學經驗,遵循教育規律,培養一批得到國際廣泛認可的拔尖創新人才;在科學研究方面,推動和引領國際學術前沿領域發展,取得若干對世界科技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有重要影響的原創成果;在隊伍建設上,引進培養一批在國際學術界享有盛譽的學術大師和一批國際水準的學科帶頭人。

二、堅持“創新驅動、服務社會”的建設導向

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創新驅動發展階段對科學知識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對高校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的期待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強烈。

高校應把握未來科技發展方向,順應社會轉型發展需求,在學科專業結構、人才培養模式、科技創新體系等方面進行主動調整,主動肩負起“引領創新”的歷史使命,堅持立德樹人,改進教學內容和方法,把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著重培養引領創新的高層次人才。

高校應面向國際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全面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和共性技術研發能力,形成一批新興交叉前沿方向和領域,產出一批重大理論和技術創新,形成一批對全球未來科技發展和人類生活方式產生重大影響的原創性成果,用創新成果引領支撐產業升級與轉型發展。

高校作為科技第一生產力和人才第一資源的重要結合點,應建立健全學校與地方政府、行業企業的長效共建機制,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產出巨大社會經濟效益;提高服務國家決策的能力,解決一批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遇到的重大社會問題;提升創新教育水平和創新服務能力,有效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使高校成為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重要力量。

三、堅持“學科帶動、整體提升”的建設方針

遵循教育規律,以一流學科建設帶動學校整體發展。學科是匯聚人才隊伍、進行科學研究、培養高層次人才、開展學術交流和配置辦學資源的平臺,一流大學是由一流學科構成的,建成一批一流學科,是建成一流大學的首要任務和必要前提。

學科建設應堅持三個關鍵點:一是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集中有限資源打造比較優勢,對優勢學科、特色學科和需求學科加大投入力度,對一些長期建設效果欠佳、且不能很好對接國家戰略需求的學科,實施“關、停、并、轉”,通過優化學科布局,不斷滿足和適應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對高等教育的新需求;二是尊重學科特點和學科建設規律,營造良好的學科生態,突出建設重點,堅持做自己最擅長、最有基礎和潛力的領域,久久為功;三是切實推進學科交叉,打破院系壁壘,有效整合內外部資源,建設一批跨學科交叉平臺和高水平智庫,努力打造學科高峰,以一流學科建設帶動學校整體水平提升。

高校整體建設,須遵循大學辦學規律、科學發展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在一流學科建設的基礎上,加快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建設,加快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的創新人才成長體系、科學技術創新體系、文化傳承創新體系和社會服務創新體系,為社會培養一批一流的人才,為國家做出一流的貢獻,在國際上產生一流的影響。

四、堅持“深化改革、激發活力”的發展路徑

改革創新是教育事業大踏步趕上世界一流的重要法寶和強大動力。教育發展永無止境,改革創新永無止境。必須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堅持不懈地深化綜合改革,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著力破解發展中的瓶頸問題和不合理束縛,打破傳統“路徑依賴”和“組織慣性”,持續激發廣大師生開展創新活動的內生動力,為*源源不斷地輸出人力資源。

要堅持世界一流目標不動搖;堅持中國特色道路不動搖;堅持自主改革方針不動搖;堅持攻堅克難決心不動搖;堅持依靠群眾路線不動搖。

(作者單位:上海交通大學)

加強高校黨建工作凝聚強大發展動力

駱郁廷

*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辦好高等教育,必須堅持黨的領導,牢牢掌握黨對高校工作的領導權,使高校成為堅持黨的領導的堅強陣地。新的歷史條件下,高等學校承擔著立德樹人,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為把我國建設成為世界強國提供重要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撐的戰略任務。加強和改進高校黨的建設,對于鞏固和加強黨對高校的領導,促進和保障高等教育改革發展,全面落實高等學校承擔的戰略任務,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一、加強高校黨的政治建設,堅持*

要加強黨對高校的領導,充分發揮校黨委在學校工作中的核心領導作用,提高黨政領導班子把方向、管大局、作決策、保落實的能力,履行管黨治黨、辦學治校、堅持*的主體責任;增強領導干部和廣大黨員的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嚴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注重維護高校意識形態安全,抵御各種錯誤社會思潮對高校的滲透和干擾,提高在復雜形勢下辨別、把握和堅持正確政治方向的能力,始終保持清醒的政治頭腦,自覺與以*同志的*保持思想上、政治上的高度一致;增強黨對高校意識形態的領導權、管理權和話語權,深入落實意識形態責任制,把馬克思主義的指導貫穿到學科建設、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克服馬克思主義在高校一些學科中“失語”、教材中“失蹤”、論壇上“失聲”的現象,鞏固和加強馬克思主義在高校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

二、加強高校黨的思想建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高校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高等學校的一切工作都要自覺地服從服務于立德樹人這個根本任務。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就要著重從思想上建黨,把黨員的思想建設作為重點,通過加強黨員的理想信念教育、思想理論教育、黨性修養教育和*教育,補足黨員的精神之“鈣”,使廣大黨員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牢固確立正確的政治方向、思想導向和價值取向,不忘初心、繼續前行,團結帶領廣大師生員工在立德樹人中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在培養發展學生黨員的過程中,把解決思想上入黨的問題放在首位,牢固確立理想信念和宗旨意識,通過思想建設來帶動組織建設,不斷提高黨員發展質量,使學生黨員真正成為*的可靠接班人;緊緊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大力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著力解決“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問題,把思想政治工作作為立德樹人的首要任務,通過“立德”來促進“樹人”,通過教師“立德”來促進學生“立德”,使傳道者首先做到悟道、信道、行道;加強和深化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發揮哲學社會科學的育人功能,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與“主陣地”之間的密切協調,加強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有效整合,從而形成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格局和育人合力,有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

三、加強高校黨的組織建設,提供改革發展組織保障

進一步完善落實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堅持黨委領導核心地位,保證校長依法行使職權,堅持集體領導和個人分工相結合,加快完善內部治理結構,建立健全黨委統一領導、黨政分工合作、協調運行的工作機制,明確黨要管黨、黨管全局,提高黨委領導學校黨建和駕馭全局工作的能力。高校黨的建設還存在管黨治黨的力度層層遞減,基層黨支部的政治功能弱化等問題。要抓好學校、院系、基層黨支部層面的領導體制機制和制度規范建設。在院(系)一級,要堅持和完善黨政共同負責制,發揮院黨委(系黨總支)的政治核心作用,加強和改進學院黨的建設,支持和配合院行政領導,推動學院的改革和發展。在教研室,要建立健全黨支部,選好配強黨支部書記,加強黨支部書記的培養,使黨支部書記成為黨的建設和學科發展的“雙帶頭人”,發揮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更好地促進高等教育的改革發展。通過理順高校黨政之間、集體領導與個人分工負責之間、學校黨委和院系黨委及基層黨支部之間的責任關系,建立學校黨委、學院分黨委和基層黨支部“三級聯動”、分級負責、層層落實的黨建責任制,把黨的建設和黨對高等教育的領導真正落實到教學科研第一線。

四、加強高校黨的作風建設,凝聚高校發展強大動力

加強高校黨的作風建設,需要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和“六項禁令”精神。高校作風建設的重點是領導干部的作風建設,領導干部的作風建設重點是校處級領導干部的作風建設。要著力解決理論與實踐、領導與群眾、自律和他律的關系,充分發揚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批評和自我批評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注重同高校知識分子尤其是學科帶頭人和中青年骨干交朋友,建立高校領導干部同知識分子交朋友的暢通渠道和長效機制,自覺接受師生的監督,及時了解、聽取、吸收、采納師生的合理建議,增強高校黨組織的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能力,不斷提高高校黨組織在師生員工中的凝聚力、號召力和影響力,為調動師生員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激發和匯聚廣大師生的力量,推動高校的改革發展,提供不竭的動力。

(作者系武漢大學黨委副書記)

加快發展現代職教服務產業轉型升級

楊進

《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把教育的結構性改革作為主線,提出了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需求、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目標和重要任務。《規劃》為“十三五”時期職業教育的發展提供了重要遵循。

十八大以來,我國職業教育改革發展成績顯著,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取得重要進展,大規模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的能力基本形成。但是,職業教育仍然是我國教育體系中的突出短板。“十三五”時期,要把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服務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轉型升級。

一、堅持科學把握,準確定位

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轉型升級所需要的人才結構,為合理確定各級各類人才培養規模和目標提供了重要依據。按照《規劃》要求,我們要堅持面向市場、服務發展、促進就業的辦學方向,科學確定各層次各類型職業教育培養目標。一是要鞏固提高中等職業教育發展水平,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大體相當,切實發揮中等職業教育在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中的基礎作用,培養生產和服務一線崗位從事基礎技術性的操作工作、具有中等技術水平的技術技能人才。二是發揮高等職業教育在優化高等教育結構中的重要作用,培養生產、服務和管理崗位從事技術性操作、技術開發應用及管理工作,具有中、高等技能水平的技術技能人才。三是發展應用技術型本科,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新產業、新業態、新技術發展的需要,培養專業基礎扎實、技術開發能力強的應用技術型人才。

二、堅持優化布局,提升能力

近些年來,全國職業院校的辦學條件有了明顯改善。然而,職業教育優質資源依然嚴重不足。職業院校存在重復辦學、辦學小而全、專業同質和低水平建設現象比較嚴重,辦學資源分散等情況。全國多數中職學校存在基本建設陳舊、教學設備簡陋等情況,農村地區、貧困地區和民族地區的中職辦學水平普遍達不到國家基本辦學標準要求。

因此,要按照《規劃》要求,強化地市級人民政府對中職的統籌規劃,根據城鎮化和產業布局調整完善職業學校布局。重點支持人口集中和產業發展需要的貧困地區,建設好一批符合當地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中等職業學校。新增高等職業學校主要向中小城市、產業集聚區布局。根據各主體功能區的定位,推動區域內職業學校科學定位,使每一所職業

學校集中力量辦好當地經濟社會需要的特色優勢專業(集群)。在重點改善貧困地區和薄弱職業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提升基礎能力的同時,支持若干所中等和高等職業學校強化國家重點領域產業和區域支柱產業相關專業建設,重點提升學校服務學歷教育、社區教育、職工教育培訓等能力,建成一批人才培養、科技創新、專業建設與產業融合發展的高水平職業學校和骨干專業。

三、堅持改革創新,提高質量

“十三五”時期,要大力推行產教融合的職業教育模式,堅持服務發展、促進就業的辦學方向,創新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實現校企一體化育人,積極推動校企聯合招生、聯合培養、工學交替的現代學徒制。要加快研究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實現途徑,從治理的視角認真審視校企合作中同樣具有主體地位的學校和企業之間的關系和互動,明確政府、學校和企業應該承擔的發展職業教育的責任和權利,探索不同利益主體資源共享、彼此依賴,形成互惠互利和相互合作的動力機制。

探索建立各行業技術技能人才需求預測機制,引導學校圍繞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設置和調整專業。開發對接產業發展中高端水平的職業教育教學標準,對接最新行業、職業標準和崗位規范,優化專業課程結構,更新教學內容。普及推廣項目教學、案例教學、情境教學等教學模式,強化課堂教學、實習、實訓的融合,切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加強職業學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完善校企共建“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體系。支持職業學校設立一定比例的流動崗位,吸引具有實踐經驗的生產技術人員兼職任教。探索和建立職業學校有效治理結構,擴大職業學校在招生、專業設置和調整、教師評聘、資源配置、收入分配、校企合作等方面的辦學自主權。

四、堅持面向人人,促進公平

在落實《規劃》中,要進一步發揮職業教育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中的作用,使發展的成果更好地惠及最廣大人民群眾。通過實施職教圓夢行動計劃,確保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子女接受職業教育,讓他們至少掌握一門實用技能,提升貧困家庭增收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經濟較發達地區的政府和職業學校,要樹立大局意識,積極接收經濟欠發達地區貧困家庭初中畢業生接受職業教育。進一步保障困難群體職業教育權利,逐步分類推進中等職業教育免除學雜費,使更高比例的中職和高職學生享受更高水平的國家助學金的資助。職業學校還要進一步發揮自身優勢,拓展服務功能,綜合用好教育、農業、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科技、扶貧開發等部門資源,面向農民、農村轉移勞動力、未升學初高中畢業生、在職職工、失業人員、殘疾人、退役士兵等開展職業教育和培訓,為建立人人可學、時時可學、處處可學的學習型社會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