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tv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一区二区精品久久_无码无套少妇毛多69XXX_久久精品亚洲av无码四区

當前位置:高考知識網 > 考試輔導 > 正文

2019高考作文素材:社會熱點時評7大點

更新時間:2023-08-18 08:55:16 高考知識網 sport555.cn

2019高考作文素材:社會熱點時評7大點,現代知識網小編整理相關信息,特別說明本文信息只供參考。

“外婆”改成“姥姥”,“外甥”該改成什么

6月20日,有微博網友爆料稱,上海小學二年級語文課文《打碗碗花》,原文中的“外婆”全部改成了“姥姥”。有網友找出去年上海市教委的答復:“姥姥”是普通話語詞匯,“外婆”屬方言。消息一出來,網友炸開了鍋!(6月21日《北京晨報》)

對此,多數網友給出的觀點是,“姥姥”才是方言,而且按《辭海》解釋,是北方方言,“外婆”才是標準的書面語。在我國歷代習慣里,父系和母系一直分得非常清楚,古書里,凡是出現母系親屬,一般要在前面加一個“外”字,其解釋為“外,遠也”,也就是說,對于一個孩子來說,母親相對于父親這邊,是屬于外嫁而來。于是才有了外公、外婆,或者外祖父、外祖母這種稱呼。

在中國歷史文化典籍如《史記》、《漢書》中,對于母系一脈的表述均為“外家”,西漢末年最大的問題就是外戚把持朝政。倒是“姥姥”這種表述,在眾多古書中幾乎從未出現過,只有民間才會有這些稱呼。

由此看,上海市教委的上述答復,該有多牽強,多么“其來無自”。依照上海市教委的邏輯,那么那首廣為傳唱的歌曲《外婆的澎湖灣》,大概就像網友調侃的,該改為《姥姥的澎湖灣》了。

筆者感覺到的稱呼習慣是,當稱呼“姥姥”“奶奶”“姥爺”“爺爺”時,一般都是當面口頭直接稱呼,而“外婆”“外祖母”“祖母”“外公”“外祖父”“祖父”,一般是向第三方轉述時的稱謂,以及比口頭稱呼相對正規的書面語中使用。

但是,無論是稱呼或寫成“外婆”還是“姥姥”,都應該尊重地方用語習慣,因為地方性的東西往往才最具有民族性,而“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如此,那年春晚節目上趙麗蓉的一句臺詞“我練,我練,我練你奶奶個纂兒”,才會讓人捧腹。因為“……你奶奶個纂兒”,是生于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的老婆婆、老太太們常掛嘴邊的口頭禪。而強把“奶奶”改成“祖母”,味道就全變了。

所以,上海小學課本中擅自將“外婆”改成“姥姥”,以及給出的相關理由,都是不靠譜的。非要強制執行,大概就要把“祖母”一律改成“奶奶”,“外公”一律改成“姥爺”,甚至“外賣”都要改成“賣賣”。而“外甥”“外甥女”,又該改成什么呢?

自己的老師,才是最好的老師

中考剛過,不少考生考前都參加過各種培訓班、沖刺班,可是效果到底怎么樣呢?一些考生反映,沒什么太大的幫助。而另一方面,付出的代價卻不小,據《北京青年報》報道,各種新中考沖刺班、押題班,每天的培訓價格以千元計算,價格動輒數萬元甚至達到10萬元。療效不如廣告,這讓培訓班的存在受到了很大的質疑。

花這么大的代價請老師,結果效果很一般,甚至沒起到什么作用,這并不讓人意外。其實,自己的老師才是最好的老師。一方面各校對畢業年級的教育教學工作都抓得非常緊且到位,事關自己的聲譽業績,學校老師的責任感也非常強,而且常常會以群策群力的方式關注命題動向,對命題思路等有更直接和更清晰的掌握;另一方面,自己的老師對學生自然更了解,不僅學情分析更到位,指導更有的放矢,而且能在傳知解惑之外,給予緊張備考的學生無微不至的心理關懷。尤其面對不夠努力或分數不理想的學生,不僅能夠時時鞭策,更能進行有效激勵引導,幫助學生保持良好的復習和考試心態。

高價沖刺班的火熱,與學生家長功利心有關,希望通過考前突擊培訓,把范圍盡可能縮小,甚至不乏有押題的僥幸。其實,“考什么”“怎么考”,作為正規的考試,必然有《考試說明》等作出具體的示范說明。更何況,萬變不離其宗,教材始終都是根本。明白了這些道理,自然也就不用緊張乃至恐慌了。

退一步說,如果連自己的老師都“沒底”,憑什么相信培訓機構的老師就值得“依賴”呢?培訓機構的師資,無非是機構自己的老師和相關學校的老師兩部分。前者基本上不可能像學校里的老師那樣經歷系統的上課,其可信度可想而知。事實上,大多數家長都是沖著培訓機構打出的“一線‘名師’坐鎮,能給學生押題”之類的招牌去的。由于商家的逐利本性,這樣的廣告需要擦亮眼睛仔細甄別。以筆者之見,在大力整治校外培訓機構的大形勢下,所謂的一線“名師”坐鎮,恐怕很值得懷疑。作為一位從教20余年且有過高考命題經歷的資深教師,“押題”“猜題”之類的說法更是無稽之談。因為迷信培訓機構的承諾,不惜放棄正常的學習而到培訓機構進行“全托”學習,最終得不償失乃至成績嚴重下滑的前車之鑒,并不在少數,值得引以為戒。

中考前,絕大多數學生就知識儲備層面來說,基本上已經定型。因此,考前最需要、最值得關注的莫過于調整好狀態,查漏補缺,確保在考試中能夠正常發揮。換言之,那些打著各種噱頭的所謂“沖刺班”,不僅意義不大,很可能反過來起了干擾學生復習調整的負作用。家長和考生切莫輕易被蠱惑或者盲目跟風,培訓機構更應當捫心自問,誤人子弟,罪莫大焉!

讀什么專業更容易成功

學習哪個專業好?什么專業4年后就業更好,未來發展空間大?每到高考,此類車轱轆話題就會不斷重復。

6年前,很多人會說物聯網,3年前變成大數據,2年前已經變成人工智能,現在又是區塊鏈。估計明年可能會換成另外一個詞。

在物聯網熱鬧時,一年曾經有300多所高校設立物聯網專業,甚至有名人聲稱物聯網要取代互聯網。但是今年年初,作為最早開設物聯網專業的高校之一,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宣布停止物聯網專業招生并將撤銷該專業。原因非常簡單:這個專業轉出率太高了。2015年在該校計算機學院二年級分流專業時,還有84人選擇物聯網,到了2017年就只有14人。

四五年后哪個專業就業好?未來哪個專業發展空間更大?雖然有很多所謂專家,信誓旦旦地介紹某個專業前景廣闊,在我看來,這些說法都沒有根據,多數屬于無知無畏,也沒有人會負責。當然,我也沒有準確的答案,但我的親身經歷,卻可以給大家一點啟示。

上世紀90年代初,社會上最崇尚的是去外企,公務員因為掙得太少,沒有多少人愿意去。國企,則完全屬于最后的選擇,沒名,也沒有錢。朋友是學化學的,正趕上能源行業大蕭條,石化行業沒有人愿意去,屬于最糟糕的國企,他們的同學紛紛改行,最后只有一個同學去了一家國有石化公司。

10余年過去,石化等能源行業炙手可熱,這個同學也成了“最有成就的人”,是一家上市國企的高管了。但是,前兩年,石化行業又進入一個蕭條期,紛紛瘦身,大幅裁減不必要人員,輝煌不再。

石化行業的輪回與公務員類似。20多年前我們畢業時,公務員絕不是第一選擇。但是10年后,公務員變成了最熱門的選擇;現在,公務員考試開始降溫,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公務員沒有那么炙手可熱了。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每一個時代的價值選擇都不一樣,每一個行業也都有其自然的生命與波動周期,不可能是直線上升或直線下降的。

我們需要檢討高校本身的專業設置問題。但是,說絕對了,專業本身并不是決定性的,尤其對于最好的大學,其教育宗旨也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而不是專業技能。京東創始人劉強東是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專業畢業,馬云是杭州師范學院英語系畢業,歡聚時代創始人李學凌則是人大哲學系畢業,都與互聯網全然沒有關系。

有人說,你說的這些都太高大上了,和我們普通人不一樣。我經常讓糾結于專業選擇的孩子回去問問他們的父母,看看他們父母原來學什么的,現在又在做什么?很多孩子突然發現,多數父母都是所學非所用。有研究也表明,除了技術性非常強的個別崗位外,多數人在剛剛工作的初期,所學專業與工作的關聯度比較高,可以達到60%甚至更高,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事業的發展,絕大多數人所從事的工作與其大學的專業關聯度越來越小,甚至低至30%。

人生的高度,并不是由你學了什么,即跑道決定的,而取決于你的努力程度,尤其在今天這樣一個開放的時代,給了每一個人發展的機會、展示的機會,所謂條條大道通羅馬。目前幾個上市的快遞公司的創始人,沒有一個是學物流的,有些人甚至沒有讀過大學,但并沒有影響他們成為物流行業舉足輕重的人。每一個行業,最優秀者都會受人尊敬,名利雙收。換句話說,再不好的專業,對于最優秀的人都會有好處;再好的專業,不優秀的人都很難找到工作。

只要你盡心盡力,必然會達到你能達到的人生高度。因此,我們經常會看到,那些堅持下來的人,專注的人,或者說扎扎實實“熬”下來的人,總會有不錯的結果。而那些貌似聰明的人,不斷變化目標,去趕時髦,卻總難獲得更好的發展機會。更何況,仍然處于巨變中的中國,誰能說得清10年后的變化?

那么,怎么選擇?好的選擇,是以不變應萬變。

第一,搞清楚自己的,有什么特點愛好,揚長避短。

第二,清楚自己的目標或者追求,也就是想要什么。在此基礎上,再說具體的專業選擇。其實,相比于專業,我更建議重視學校與地域,學校的層次、區域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尤其是發展的隱性影響,比具體專業更為重要。

人生的輝煌,是干出來的,不是選擇出來的;美好的生活是奮斗出來的,不是學了哪個專業就會有的。

這樣的成功最動人

朋友圈熱傳過一句話:真正的成功,不是擠垮了多少人,打敗了多少人,擺平了多少人,而是看你幫助了多少人,服務了多少人,成就了多少人,凝聚了多少人。誠哉斯言。

成功綻放在共育共享的枝頭,這樣的成功總能贏得大眾尊崇。今年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為國防軍工“一生做好一件事”的火炸藥專家王澤山、為突發傳染病防控構建堡壘的侯云德榮獲2017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還有多項科研成果和多個科研團隊受獎。面對專業名詞、學人名字,廣大網民一致點贊,有留言說:“這是當今中國真正的成功!”這些成功之所以得到大眾推崇和盛贊,源于研發團隊一心只為祖國繁榮富強、人民幸福安康而共同奮斗,源于研究成果惠及人民、彰揚共享的主題,源于共建、共創的精神。

然而,生活中一些人“火了”“紅了”,卻得不到祝福,越“成功”越煩惱。究其原因,偏離立己達人的成功,只能帶來一時滿足,無法享受精神的愉悅;沉迷追名逐利的成功,只會縱容“只要你有錢和誰都有緣”“只要你有權和誰都能歡”的觀念橫行,進而造成價值觀扭曲變形,最終反受其殃。

有人說,古人眼里的最大成功,是“三不朽”的集大成:創制垂法、博施濟眾的立德,拯厄除難、功濟于時的立功,言得其要、理足可傳的立言。放在現代語境中,這就是功業與美德交響的天籟,是同行奔小康、同心創大業的樂章,是美好心靈開拓人生之路、曠達胸襟開創崇高事業。集大成者,往往把個人追求融入國家需求和人民渴求,靠實干起家,用愛心開路,關愛關照社會,成全成就他人,是振臂一呼、應者如云的時代達人。

官員大成不是加官晉爵,而是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焦裕祿、黃大發勤政為民,深得人民擁戴;學者大成不是聲名顯赫,而是培養多少人才,助推多少事業,黃大年、鐘揚、黃旭華默默奉獻,卻勇攀高峰、造福世人;商人大成不是腰纏萬貫,而是繁榮百姓生活,推動社會進步,那些讓百姓享受便捷高效的互聯網服務的企業家,那些鼎力公益的慈善家,都值得我們喝彩和敬佩。

眾人劃槳開大船,成功不是孤獨前行。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頭,是價值追求的碧波清流、正氣浩然的中流砥柱。在社會分工日益精細的今天,一個人無論有多大本領,若沒有良好的品行操守,缺乏默契的團隊精神,很難抵達人生的成功彼岸。憂傷著你的憂傷,牽掛著你的牽掛,快樂著你的快樂,幸福著你的幸福,這樣的成功方能贏得大眾的喝彩、人民的掌聲。

人也是路“走”出來的

我們常說,路是人走出來的。其實,換個視角思考,走路者和路存在著相互影響的關系。

心理學家認為,一個人的人格,就是過去所有人生體驗的總和。人們每天所走過的路,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自己的視野范圍、認知角度、思考方式。可以說,道路如同“壓模”一般,于無聲中在個人身上留下印記,并塑造著我們的處事態度、行為習慣。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雖不易察覺卻客觀存在。

因此,走什么樣的路,不僅僅是一種選擇,也體現為人對道路環境的理解和認同。可以說,在選擇道路的同時,個體也將自身融入環境,就能成為道路風景的一部分。

生活中,時常會遇到許多美好的事物,但往往只能“取一瓢飲”;走好人生之路,也必須自覺抵抗歧路的誘惑,專注走好內心認定的那條道。據說有人曾問米開朗基羅創作經典雕像大衛的秘訣,得到了這樣的回答:“很簡單,把所有不是大衛的大理石都去除,大衛就誕生了。”看清自己“想要的那塊石頭”,扭住目標,踏實篤行,我們才不會在前行的道路上迷茫焦慮、逡巡不前。

俗話說,“一樣米養百樣人”。有時候,即便選準了前進的道路,處身于同樣的環境,但不同的人也會葆有相異的心態。譬如,有的人一開始激情充沛,可一旦遇到麻煩、挫折,就開始變得萎靡、消沉。他們被問題難住、被困難嚇倒,甚至認為奮斗無用,索性選擇后退或繞路。其實,人生沒有捷徑可走,堅持是一種可貴的力量。回望過去,谷文昌以人生一粒種,換來“漫山木麻黃”;楊善洲退休又鉆山溝溝,20余年綠荒山。成功的路上其實并不擁擠,事實證明,那些朝著理想與目標積極進取、久久為功者,終能實現人生價值。

相對來說,平坦、起伏較小的道路,的確比較好走。但正是這樣的路,反而容易讓人對潛存的風險放松警惕。正如古人所說,“卻是平流無石處,時時聞說有沉淪”。這啟示我們,無論生活、事業是否一帆風順,都有必要提醒自己,多總結經驗、教訓,注重培養打逆風球、啃硬骨頭的能力。當心智足夠成熟、能力足夠強大,我們就能從容應對各種風險挑戰,把生活過出自己想要的樣子。

一位作家曾寫道:“老馬識途,僅是一方面;‘途’也在塑造途中的老馬,從姿態到個性。”從這個意義上講,人其實也是路“走”出來的。“未經反省的人生不值得過”。不斷校正行進姿態,將行路體驗、路人經驗轉化為行穩致遠的持續動力,那么即便人生道路再迢遙、再崎嶇,我們也能保持堅定、執著的前進姿態,抵達心中的遠方。

在端午品味文化的芳香

文化是端午節的靈魂,它讓人重溫時間的厚重、文化的韻味,筑牢民族精神與家國情懷。

粽葉飄香,雄黃酒濃,又是一年端午到。傳承千百年,歷久而彌新,這一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今天仍有著濃郁的傳統意、文化味。在湖北秭歸,一年一度的端午詩會、龍舟比賽如期開場,吸引了海內外游客的目光;在安徽合肥,“益起讀”公益活動進入社區,和孩子們在閱讀經典中尋找端午節的意義。這些活動,讓人們在吃粽子之外,體會到節日更豐厚的內涵。

近年來,擔憂“端午節成為‘粽子節’”的聲音不時出現。的確,端午節吃粽子,這是千百年來的民俗傳統,但如果把端午節等同于吃粽子,則可能在“除了吃還是吃”的單調活動中遺忘了文化內涵、丟掉了精神價值。飲食是文化的重要載體,卻絕非是唯一載體。端午承載著我們這個民族相沿不廢的集體記憶,這其中的歷史傳承與文化韻味,比粽子更加芳香,也更值得品嘗。

一個傳統節日,就是一杯歲月的陳釀,也是沉淀著厚厚文化土層的歷史河床。端午節,吃粽子只是其中內容之一,它更是除穢驅病的衛生節,也是詩人節、運動節、女兒節,除了吃粽子,還要掛菖蒲、賽龍舟、祭屈原。傳統中,在端午這天女兒回娘家探親,家人喝雄黃酒,備艾葉、菖蒲和大蒜,比武、擊球、蕩秋千,給小孩涂雄黃、戴香囊……祛病消災、祭祀祈福、回家團圓、強身健體,千百年來,我們的祖先從這些美好的生活愿望出發,為端午節創造出許許多多美麗動人的習俗,這是應該繼承的文化財富。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端午節民俗起源說法眾多,但屈原無疑是端午節最醒目的文化符號。每逢端午,人們仿佛總是能穿越時空,遇見這位行吟澤畔的大文豪。“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愛國情懷,“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民本情懷,“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執著剛毅,“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的高尚品格……這些精神如同黃鐘大呂,穿越時間仍然在現代人心中激起巨大回響。文化是端午節的靈魂,在這一天,正可以重溫時間的厚重、文化的韻味,筑牢民族精神與家國情懷。

節日的真意,常常需要依托于生活的體驗來領悟。有詞人寫道,“虎符纏臂,佳節又端午。門前艾蒲青翠,天淡紙鳶舞”,端午節要在胳膊上纏一個虎符,還要出門放風箏。詩人陸游也很有雅興,“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包完粽子以后,頭上還插了艾草。這些小細節,讓日常的生活有了更多儀式感,也因此讓端午節增添了更多雅趣,讓人體會到其中天人和諧的態度與美感。今天,講故事,游勝地,讀經典……在端午節我們同樣可以有更多儀式感,為日常生活注入文化雅趣,在細品時序更替中豐富人的精神世界。

從歷史深處深情回望,端午節的文化內涵一直都在不斷豐富和發展。這本身也是傳統文化隨著時間在不斷生長,并在現代社會獲得了“新生”。不論過節方式怎么變化,只要傳統文化根和魂還在,我們的傳統節日就會不斷接續傳承,聯通一代代人的心,為人們提供心靈的滋養和精神的慰藉。

延續文脈,讓鄉情有歸途

推動鄉村振興,事關國計民生。廣袤鄉村,積淀著千百年的農耕文化,濃縮了中華文明的變遷歷史。費孝通先生曾言,泥土是鄉人的生命。鄉愁對于中國人來說,是綿延一生的文化記憶。鄉愁在,人生尚有來處;記憶在,鄉情仍有歸途。然而經濟的快速發展推動著城市化進程,鄉村被圍上了鋼筋混凝土的藩籬。與之相伴的,是文化生活在城市中愈發豐富,而在鄉村里日漸貧瘠。

這種鮮明的對比,一方面是因為鄉村文化設施的匱乏,另一方面則是由于大量的鄉村文化資源沒能被激活和轉化。要破解難題,首先就要通過加強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推動鄉村文化脫貧。加強農村地區的公共文化服務建設,要結合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和互聯網背景下的新興文化消費形式,因地制宜地通過一系列針對性措施豐富鄉村地區文化設施,讓鄉村文化生活迸發新的生命力。隨著文旅產業的深度融合,鄉村旅游的文化附加值提升,文化發展的經濟附加值凸顯,成為了鄉村經濟振興的新契機。通過利用鄉村良好的生態人文環境和各地區不同的文化內涵,以文旅融合為契機提振鄉村文化經濟,是重塑鄉村產業業態、促進鄉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途徑。

此外,要用創意激活鄉村文化資源的活力,讓沉睡的文化資源成為閃動的文化資本,是鄉村振興不容忽視的重要環節。近年來,國內涌現出不少特色鄉村,共通之處在于其鄉村再造、轉型升級都是利用了對鄉村文化資源的創意提煉和轉化。

鄉村振興,離不開文化與日常生活的融合,離不開有滋有味的鄉人生活。從這一點來看,鄉村文脈的傳承和創新,顯得格外重要。除了“物質”的鄉村,鄉風鄉俗、家規家訓、民俗技藝,都是鄉土環境孕育的民間瑰寶,是鄉村文脈的現實體現。傳承文脈,既要做好鄉村文物遺跡等實體建筑的保護,也要做好鄉風鄉俗等精神寄托的維系,讓鄉村文脈不被飛速發展的現代化進程沖淡歷史痕跡,仍保有時間的色彩、人情的溫度,讓鄉村振興有“面子”也有“里子”。

時間在變、鄉土再造剎那間,空間在變、鄉村舊貌換新顏,但總有些溫情脈脈的文化記憶與鄉愁追思不變,這些由鄉土、鄉情、鄉愁凝聚的文化力量,是鄉村振興的根與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