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tv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一区二区精品久久_无码无套少妇毛多69XXX_久久精品亚洲av无码四区

當前位置:高考知識網 > 動態新聞 > 正文

天水歷史上有哪些名人和歷史事跡

更新時間:2024-03-27 00:13:50 高考知識網 sport555.cn

天水歷史上名人有楊安、楊難敵、楊茂搜、秦祖、鞏建豐、李蔡、田樹楨、姜維、王仁裕、石作蜀、李孝恭、壤駟赤等,以下是具體介紹。

天水歷史上有哪些名人和歷史事跡

一、天水歷史上有哪些名人和歷史事跡

天水,甘肅省下轄地級市,位于甘肅省東南部,曾名上邽、成紀、秦州,據傳是伏羲和女媧誕生地,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素有“羲皇故里”之稱。

這里的麥積山石窟始建于384-417年,存有221座洞窟、10632身泥塑石雕、1300余平方米壁畫,以其精美的泥塑藝術聞名世界,被譽為東方雕塑藝術陳列館,為中國四大石窟之一。這里的伏羲廟,是中國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紀念上古"三皇"之一伏羲氏的明代建筑群。這里的南郭寺,樹木蔥蘢,古柏參天,風景優美,鳥語花香,為天水的八景之一,譽名"南山古柏”,建寺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為歷代詩人墨客覽勝之地,中國唐代大詩人杜甫于公元759年流寓秦州(今天水)時,寫下一百余首贊美詩。這里不僅歷史悠久,這里還誕生了很多名人!

楊安:

楊安,略陽清水(今甘肅清水)人,氐族,十六國時期前秦將領。楊安的祖父楊初、父親楊國都是前仇池國君主,永和十二年(356年),其父楊國被殺,楊安投奔前秦。太和二年(367年),率軍攻打前涼,援救李儼。

太和三年(368年),平定前秦宗室叛亂。太和五年(370年),參與前秦滅前燕之戰。咸安元年(371年),討伐仇池公楊纂,楊纂兵敗投降前秦,前秦國主苻堅命楊安鎮守仇池。寧康元年(373年),楊安攻克東晉的梓潼,前秦奪取梁益二州,邛、莋、夜郎等地皆降前秦。楊安因功被為右大將軍、益州牧,鎮守成都。寧康二年(374年),攻打占據蜀地反叛的張育、楊光、張重,斬殺張育、楊光等,益州又歸前秦所有。太元三年(378年),隨軍合攻襄陽。

楊難敵:

楊難敵,出生于甘肅清水,白馬氐人,是前仇池國君楊茂搜的長子。317年繼位,成為前仇池國第二任君主。325年,楊難敵從前趙手上收復仇池國的失地。334年,楊難敵因病去世。

楊茂搜:

楊茂搜,本姓令狐,白馬氐人,氐族首領楊飛龍的外甥兼養子,甘肅清水人。296年,承父職,成為白馬一帶的第五任首領。

296年建立仇池國,定都清水(今甘肅清水縣),成為前仇池國第一任君主。國土大致今甘肅省東南部的西和縣、成縣、文縣一帶,史稱前仇池國。 

秦祖:

秦祖,字子南,漢族,東周上邽人(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與顏、留、閔諸賢同為孔子入室弟子,是孔子72賢人之一。

他身通六藝。唐封少梁伯,宋為鄄城侯。秦州文廟設秦祖祠,祠聯曰“圣績怙行,眺百二河山,不礙春風時雨至;儒宗傳學,數三千弟子,誰攜關月隴云來。”

鞏建豐:

鞏建豐,前清教育家,伏羌縣(今甘谷縣)人。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中進士,歷任翰林院檢討、國史館攥修、云南學政、侍讀學士。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告老還鄉,以講學著書為樂,學生數百人,人稱“關西師表”。

為紀念這位隴上著名學者的功德,故鄉甘谷縣六峰鄉石灘村群眾,于1989年集資數萬元,擇地修建了一座“鞏建豐紀念館”,鞏建豐紀念館,位于縣城東10公里的六峰鄉鞏家石灘村,這里依山傍水,風景優美,草木茂盛,郁郁蔥蔥,一派生機的風水寶地。站在村后的青龍山上放眼望去,渭河川道一派田園風光,如詩如畫。

李蔡:

李蔡,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人,西漢名將李廣的堂弟,曾任漢文帝的侍從,后任丞相,其人勇敢聰明,從軍則軍功顯赫,從政則政績卓著,獲得世人的好評。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李蔡因私自侵占漢景帝園寢的空地而被問罪,李蔡不愿接受詢問,自殺而死。

田樹楨:

田樹楨,字蔚峪,甘谷縣渭陽鄉渭水峪人。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中舉,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中進士,殿試二甲。翰林院庶吉士,任翰林院編修。書法嫻繪事。蔡家寺中有其所書匾額。有著作數種,均已佚。五十三歲時卒于京。

姜維:

姜維,字伯約,天水郡冀縣(今甘肅甘谷縣)人。三國時蜀漢名將,天水功曹姜冏之子。

姜維年少喪父,侍奉母親,崇拜儒家大師鄭玄。諸葛亮北伐中原時,姜維受到猜忌,不得已投降蜀漢,得到蜀相諸葛亮重用。在諸葛亮去世后,姜維開始嶄露頭角。延熙十七年(254年),拜大將軍,獨掌軍權,繼續北伐事業,大戰曹魏名將鄧艾、陳泰、郭淮等,互有勝負。為躲避黃皓的迫害,前往沓中屯田避禍。

景耀七年(263年),魏國伐蜀,姜維擺脫鄧艾等人,退守劍閣,阻擋鐘會進軍。鄧艾陰平偷襲成都,后主劉禪投降。姜維志存光復,假意投降,勾結鐘會反叛,;事敗被殺。

王仁裕:

王仁裕,秦州上邽(甘肅天水)人,公元905年的秦州,處于攻殺鳳翔節度使李昌符、自己做了節度使并且自封為“隴西郡王”、“歧王”的李茂貞的天地,這時王仁裕二十六歲,為李茂貞屬下秦州節度使李繼祟幕僚——秦州節度判官。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他走上了在前蜀、后唐、后晉、后漢為官,官及翰林學士、戶部尚書、兵部尚書、太子少保的仕宦生涯,同時也開始了他勤勉治學、賦詩作文的創作歷程, “有詩萬余首,勒成百卷”(《舊五代史·王仁裕傳》)。

石作蜀:

石作蜀,春秋時期冀縣(今甘肅省天水市甘谷縣)人,自幼好學,跋涉萬里,就學孔子門下,為七十二賢之一。學成返鄉,傳播儒學和西周文化,淳教化,移風俗,自此三隴一帶文教大興,人文蔚起。

石夫子故里今天水市甘谷縣十里鋪鄉,為著名的華夏第一縣,原有石子墓和石子祠,現均已荒蕪。道光年間吳柳堂任伏羌教諭,曾撰《石子墓記》,并有墓聯、祠聯各一。

壤駟赤:

壤駟赤,上邽人(今甘肅省天水市),姓壤駟,名赤,字子徒,漢族,東周春秋秦國人,孔子弟子,孔門七十二賢之一。與石作蜀,秦祖號稱“隴上儒學賢”。唐封北征伯,宋封上邽侯。秦州文廟設壤駟赤祠,祠聯曰:“任人間倒海翻江,逐宇宙新潮,正學莫忘宣圣統;愿我輩模山范水,赴春秋佳日,大家來拜上邽侯。”

王羌特:

王羌特 ,伏羌縣(今甘肅甘谷縣)人。清順治四年(公元1647年)考選拔貢。后授云南順 府通判。大辦教育。振修文風。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著小說《孤山再夢》,為不可多得之明清小珍品。 

尹夫人:

西涼昭武皇后尹夫人,天水冀縣(今甘肅省甘谷縣)人,十六國時期杰出的女政治家,大姓尹文之女,曾隨父遷居姑臧(今武威)。她秀慧聰穎,才思敏捷,足智多謀,善辯而有志節。初嫁扶風(今陜西涇陽)仕宦馬元正,馬元正病故后,改嫁李暠,做了李暠的的續弦妻。

李暠創建西涼大業,尹夫人起了很好的輔助作用,故當時諺云:“李尹王敦煌”,意謂西涼是“李尹政權”。雖然尹夫人是一位具有謀略、氣節的女性,但西涼亡后,由于尹氏特殊的身分,她歷經了無數的磨難,直至最后淪落天涯,魂歸流沙。

李敢:

李敢,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市秦安縣)人。西漢將領,飛將軍李廣之第三子。多次與匈奴作戰,屢立戰功。后隨霍去病征討匈奴,因奪左賢王鼓旗,且斬首多,由校尉漸升至郎中令,并封關內侯。前118年,因打傷衛青而被霍去病射殺。

李陵:

李陵,字少卿,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人。西漢名將、文學家,飛將軍李廣長孫。

擅長騎射,愛護士卒。初以祖勛,授予侍中、建章宮監,遷騎都尉。天漢二年(前99年),跟隨貳師將軍李廣利出征匈奴,率五千步兵與八萬匈奴兵戰于浚稽山,終因寡不敵眾兵敗投降。得知漢武帝夷滅三族,將太史令司馬遷處以腐刑的消息,心灰意冷,投降匈奴鞮侯單于,迎娶公主為妻,封為右校王,管理堅昆地區。漢昭帝即位后,拒絕大司馬霍光迎接回國計劃。元平元年(前74年),老死于匈奴。

呂婆樓:

呂婆樓,略陽(今甘肅天水)人,十六國時期前秦官員,后涼政權建立者呂光的父親,官至司隸校尉、尚書、太尉。輔助苻堅殺苻生奪位。后向苻堅推薦王猛,并邀其出山。在王猛的輔佐下,前秦統一了北方。淝水之戰后,呂婆樓的兒子呂光正在西征西域,于是割據涼州建立后涼,追尊呂婆樓為景昭王。

隗囂:

隗囂,字季孟,天水成紀(今甘肅秦安縣)人,新朝末年地方割據軍閥。

出身隴右大族,少為州郡官吏,以知書通經聞名于隴西。王莽大臣劉歆聞其名氣,舉為國士。劉歆叛逆后,回歸故里。劉玄建立更始政權(23年)后,趁機占領天水郡平襄城。憑借“素有名,好經書”,推為上將軍,形成了隴西割據勢力。更始二年,歸順劉玄,封為右將軍。揭發同族隗崔和隗義謀反叛,封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光武帝劉秀即位(25年)后,力勸劉玄歸降劉秀不成,遂逃回天水郡,自稱西州大將軍。聽從馬援的建議,投靠光武帝,暗中聯合公孫述作亂。建武九年(33年),面對光武帝平定隴右,郁郁而終。 

李廣:

李廣,漢族,隴西成紀(甘肅秦安縣)人,中國西漢時期的名將,先祖為秦朝名將李信。漢文帝十四年(前166年)從軍擊匈奴因功為中郎。景帝時,先后任北部邊域七郡太守。武帝即位,召為未央宮衛尉。元光六年(前129年),任驍騎將軍,領萬余騎出雁門(今山西右玉南)擊匈奴,因眾寡懸殊負傷被俘。匈奴兵將其置臥于兩馬間,李廣佯死,于途中趁隙躍起,奔馬返回。后任右北平郡(治平剛縣,今內蒙古寧城西南)太守。匈奴畏服,稱之為飛將軍,數年不敢來犯。元狩四年(前119年),漠北之戰中,李廣任前將軍,因迷失道路,未能參戰,回朝后自殺。司馬遷評價他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李元吉:

李元吉,本名李劼,小名三胡,隴西郡成紀縣(今甘肅省秦安縣)人,唐朝宗室大臣,唐高祖李淵第四子,母為太穆皇后竇氏。

為人驍勇,猜鷙驕侈,擅長馬槊。晉陽起兵時,領軍留守太原,冊封姑臧郡公。唐朝建立后,授并州都督,進封齊王。武德二年(619年),劉武周南侵并州時,逃歸長安。參與東征洛陽、平定劉黑闥,屢立戰功,歷任上柱國、司徒兼侍中、左衛大將軍。唐朝初年的奪嫡斗爭中,支持隱太子李建成,交接后宮勢力,暗中刺殺李世民。武德九年(626年),發生玄武門之變,隨從隱太子李建成一同遇害,時年二十四歲。兒子全部賜死,妻子楊妃納入宮中。貞觀年間,獲贈海陵王、巢王,謚號為剌,以曹王李明為嗣。

李孝恭:

李孝恭,字孝恭,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人。唐朝宗室、名將,西魏、北周八柱國之一李虎曾孫,北周朔州總管李蔚之孫,隋朝右領軍大將軍李安之子。

武德元年(618年),拜左光祿大夫、山南道招慰大使,負責經略巴蜀,攻占三十余州,俘獲朱粲。遷信州總管,攻打南方軍閥蕭銑,立下戰功,封趙郡王。遷夔州總管,以名將李靖為副將,攻滅蕭銑,遷荊州總管,成功招撫嶺南諸州,鎮壓輔公祏叛亂,平定江南地區,拜揚州都督、宗正卿、涼州都督、晉州刺史。貞觀初年,任禮部尚書、河間郡王,愛好游宴,以歌舞美人自娛,防止皇帝猜忌,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第二名。 

二、天水的歷史

天水位居我國大陸腹心,地跨黃河、長江兩大流域,位置不東不西不南不北,氣候不冷不熱不干不濕,優越的區位優勢和獨特的自然環境,造就了獨具特色的人文風物和歷史文化。

天水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距今8000年的大地灣遺址,呈獻給世人中國最早的炭化種子與獸骨,最早的陶符文字,最早的半地穴式房屋,最早的殿堂和宮殿建筑,最早的“水泥”材料,最早的藝術作品原始地畫,最早的量具等。這一系列里程碑式的文化創造活動,翻開了天水遠古文明的第一頁,為中華文明的起源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天水是中華民族共同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媧和黃帝的故鄉。伏羲仰觀俯察始畫八卦,道啟鴻蒙;女媧煉石補天,繁衍人類;黃帝和合大同,肇啟華夏文明。從八卦到易學,從蛇圖騰到龍圖騰,從單一民族到多民族的融合,他們的創造精神、奉獻精神和大同思想對中華文明的形成具有奠基之功,是數千年來中華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根基所在。

天水是氐羌等少數民族的聚居地,是秦人、秦族、秦文化的發祥地。秦先祖伯益的后代非子因牧馬有功,被周孝王封為附庸,賜號“嬴秦”,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帝國秦國的根脈由此萌生;秦武公滅邦戎、冀戎設置邽縣和冀縣,標志著秦國縣制體制從此開始。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設立天水郡,天水之名從此誕生。三國時期,天水更是蜀魏爭奪的戰略要地,六出祁山、痛失街亭、智收姜維、木門伏擊、空城退兵、九伐中原等著名戰例都發生在這里。歷史上的前秦、后秦、后涼、西涼、成漢及仇池等割據政權的建立者亦籍貫天水。

天水自古人杰地靈,人才輩出,文人學士、將相名臣、民族英雄代不乏人,星漢燦爛。相傳伏羲、女媧、軒轅以及道教創始人尹喜、孔子門生石作蜀都誕生在天水。秦漢以來,天水有歷史記載的風云人物更是層出不窮,威震匈奴的飛將軍李廣,三諫屯田的壯侯趙充國,憤世嫉俗的文學家趙壹,三國蜀漢名將姜維,北朝志怪小說家王嘉,五代學者王仁裕,明代直臣胡纘宗,清代鐵漢御史安維峻,現代愛國將領鄧寶珊等。天水歷史人物的傳奇經歷和動人事跡彪炳史冊,千古傳頌;他們的歷史活動和文化創造,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也是天水歷史文化中最為璀璨奪目的篇章。

天水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內涵豐富。我們組織編撰《天水通史》就是為了提高天水文化軟實力,對外展示天水歷史文化的獨特魅力,架起與外界交流的橋梁和紐帶;對內展示先祖負重拼搏、開拓創新的輝煌歷程,激勵人民熱愛家鄉、建設家鄉。可以說,《天水通史》既是工具書,也是教科書,更是展示天水形象、擴大天水影響的文化名片。

歷經5年多、數易其稿的《天水通史》,分先秦、秦漢至宋元、明清民國、人物四大卷,近300萬字。此書上限從舊石器時代內容起,下限至新中國成立,主要包括天水歷史和天水人物傳記兩部分,是天水歷史上首部以圖文并茂、編年與傳記體相得益彰的方式,全面、系統反映有史以來天水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社會等各個方面的發展變化情況的通史,填補了天水沒有史書的空白。卷帙浩繁,工程宏大,編撰難度可想而知。《天水通史》編寫人員集思廣益,通力合作,堅持馬克思唯物史觀,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審視歷史、分析問題,一絲不茍,嚴謹審慎,不僅系統、科學、完整地再現了天水歷史的面貌,而且去偽存真,去蕪存精,解決了很多學術難題,為讀者提供了一部集學術性、資料性、科學性、可讀性于一體,雅俗共賞的史書。《天水通史》的編撰出版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我們相信,其對天水經濟社會發展所產生的正能量和影響力不可替代,無法估量。

研究歷史、編寫歷史,更是為了以史為鑒,繼往開來,創造輝煌。在已經逝去的歷史長河中,先祖們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對民族、對國家、對人民的拳拳之心創造了讓我們自豪驕傲的歷史;在今天,時代發展的腳步、民族崛起的夢想,促使我們繼承發揚先祖勇擔大義、披荊斬棘、探索創新的精神傳統,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譜寫出更加璀璨奪目、彪炳史冊的新篇章。

三、天水歷史遺跡和文化

1、麥積山石窟:位于天水市麥積區,是小隴山中的一座孤峰,高142米,因山形酷似麥垛而得名。麥積山石窟始建于384-417年,存有221座洞窟、10632身泥塑石雕、1300余平方米壁畫,以其精美的泥塑藝術聞名世界,被譽為東方雕塑藝術陳列館。

2、水簾洞石窟:位于天水武山縣城東北25公里處的鐘樓山峽谷中,現有水簾洞、拉稍寺、千佛洞、顯圣池四個單元,為絲綢之路東線上一處重要的石窟寺院。始建于十六國時期的后秦,經北魏、北周、隋、唐、五代至元,歷代屢有修建。其中以拉稍寺、千佛洞的摩崖題記、雕塑作品、壁畫及木構遮檐最為珍貴。石窟內有享有亞洲之最的露天摩崖浮雕大佛拉稍寺大佛。

3、大像山石窟:位于天水市甘谷縣城西南2.5公里秦嶺西端的文旗山上,大像山大佛為半圓雕石胎泥塑,高23.3米,肩寬9.5米,頭高5.8米,膝長6米。其造型高大雄偉,令人仰止,所具有的文化特質可視為西方裝飾性雕塑和中國寫意性雕塑完美結合的藝術巨制。

4、木梯寺石窟:位于天水市武山縣馬力鄉楊家坪,在榜沙河邊依山建造,相傳入寺無路可走,在山門口絕壁之上,安置一木梯,人們攀梯入寺,故名“木梯寺”。木梯寺北魏始建,唐、宋增建。寺內現存窟龕18個,有造像78尊、壁畫234幅,繪畫面積2100平方米。尤以五、七、十六窟規模最大,保持原作風貌。造像有魏唐遺風,其中,宋代作品為全寺精華。

5、興國寺:位于天水市秦安縣新華街文化廣場北側,原名“興谷寺”,俗稱“官寺”,建于元代至順年間(1330年-1332年),明代列為秦安八景之一。整個建筑群由金剛殿、天王殿、接引佛(韋駝)殿、鐘鼓樓和主體大殿般若殿組成。其主體建筑般若殿保留了明顯的元代建筑風格,是甘肅省現存最早的木構建筑之一。

6、伏羲廟:位于天水市秦州區西關伏羲路,中國西北地區著名古建筑群之一,原名太昊宮,俗稱人宗廟。始建于明成化十九年至二十年間(1483——1484年),前后歷經九次重修,形成規模宏大的建筑群。廟內古建筑包括戲樓、牌坊、大門、儀門、先天殿、太極殿、鐘樓、鼓樓、來鶴廳共10座;新建筑有朝房、碑廊、展覽廳等6座。新舊建筑共計76間。

7、胡氏古民居建筑:位于天水市秦州區民主西路,西邊毗鄰文廟。是天水市現存的明代民居建筑的杰出代表之一,也是我國西北地區唯一現存的明代品官府第。胡氏民居由南宅子和北宅子兩處隔街相望的古建筑群組成。南宅子始建于明萬歷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北宅子建于萬歷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著名文物、古建筑專家羅哲文先生稱它“是甘肅省唯一的也是全國罕見的具有典型明代建筑風格的古民居建筑宅院群”。兩處古宅的建筑布局、結構形制、屋頂脊飾、磚木雕刻等等都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

8、玉泉觀:位于天水市秦州區城北天靖山腳下,現存建筑大多為明清時重建。玉泉觀內有秦州八景之一的“玉泉仙洞”,相傳為蘆、梁、馬三真人坐化埋葬之地。每年舊歷正月初九,是玉泉觀廟會,當地人稱為“朝觀”。

9、后街清真寺:位于天水市秦州區人民西路,其禮拜大殿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明成化四年(1468年)擴建,保存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禮拜大殿由前殿五間、后殿三間、前卷棚外廊三部分組成,通長22.3米,進深19.3米,使用面積430平方米,全殿內只有兩根粗大明柱,系具元代減柱遺風的明代宮殿式木結構建筑。

10、秦安文廟:位于甘肅天水市秦安縣興國鎮新華街東,創建于元大德元年(1297年)前,曾是天水地區歷史上規模較大的崇圣尊孔之地。現存建筑有大成殿、崇圣祠、鄉賢祠、名宦祠等。院內還存古柏9棵,其中一棵千年老柏參天蔽日,下身合圍近5米。

11、放馬灘墓群:位于天水市麥積區黨川鄉放馬灘,是一處戰國晚期至西漢初期的公共墓地,其中秦墓發現多而集中,出土物豐富。竹簡是繼湖北云夢睡虎地秦簡之后的第二次重要發現,也是甘肅省首次發現的秦文化典籍。7幅木板地圖是迄今為止時代最早的地圖實物。

12、大地灣遺址:位于天水市秦安縣東北45千米處的五營鄉邵店村東側,是一處距今8000年—4800年的史前遺址,是中國新石器時代發現的較早的遺址。該遺址出土出土陶,石、玉、骨、角、蚌器等文物近萬件,發掘房址241座。

13、狼叫屲遺址:位于武山縣鴛鴦鎮茍家山村大溝南坡山塬上,為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采集到的原始人頭骨化石等遺物標本,經鑒定屬舊石器時代晚期,證明是與河套人同期的古人類,距今3.8萬年,考古界定名為“武山人”。

14、李崖遺址:位于天水市清水縣城北側樊河西岸和牛頭河北岸交匯處,是新石器時代、商、周、漢代遺址。發掘有白土崖古城,土坑墓,灰坑等遺存,出土陶片、鬲、甕、盆等文物。

15、馬家塬遺址:位于天水市張家川回族自治區木河鄉桃園村馬家塬,分布有大面積屬常山、齊家類型的文化遺存。遺址內隨處可見橫籃紋泥質紅陶片和夾砂紅陶片,以及灰坑和房屋遺跡。在遺址的中心區,有較為密集的戰國中晚期墓葬分布。所包含的文化信息豐富而獨特,有很高的考古研究價值。其中有保存完整、裝飾精美的戰國中晚期車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