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tv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一区二区精品久久_无码无套少妇毛多69XXX_久久精品亚洲av无码四区

當前位置:高考知識網 > 材料素材 > 正文

《健康龍江2030規劃》【全文】深度解讀

更新時間:2023-08-22 15:51:31 高考知識網 sport555.cn

《“健康龍江2030”規劃》解讀

近日,省委省政府出臺《“健康龍江2030”規劃》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市(地)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規劃提出,到2030年,全省人均期望壽命提高到79.6歲,主要健康指標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

推進“健康龍江”建設,是鞏固我省改革發展成果的重要保障,是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內在要求,更是提升全省居民健康素質、實現人民健康與全省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大舉措。近年來,按照“健康中國”建設總體部署,我省深入推進“健康龍江”行動,人群健康水平進一步提高,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明顯增強,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紅利不斷惠及群眾,健康環境得到改善,衛生與健康事業實現跨越式發展,主要健康指標總體位居全國中上游。

與此同時,由于地處高緯度地區,冬季漫長寒冷,多重疾病威脅并存,多種因素交織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從行為和生活方式來看,群眾健康知識知曉率偏低,“管不住嘴、邁不開腿”,高鹽、高油、奢肉、奢酒現象嚴重,不健康生活方式比較普遍,快節奏的生活、高強度的工作導致心理問題激增。從疾病譜變化看,傳染病防治任務依然艱巨,慢性病綜合防控問題日益嚴重,高血壓、冠心病、腦卒中等發病率均居全國前列,慢性病已占我省疾病總負擔的70%以上。從健康環境看,生態環境污染、食品藥品安全、飲水安全、職業安全等問題仍然突出,生產安全事故屢有發生。從服務供給看,衛生與健康服務資源總量不足、結構不合理、分布不均衡、供給主體相對單一、基層服務能力薄弱等問題比較突出,深層次體制機制矛盾尚需破解。這些都是需要從戰略層面統籌解決關系健康的重大和長遠問題。

《“健康龍江2030”規劃》包括目錄、前言、總體戰略、重點任務、保障措施五部分,全文五萬多字,闡述了從現在起到2030年推進“健康龍江”建設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內,我省將針對影響全省居民健康的主要問題,以普及健康生活、優化健康服務、完善健康保障、建設健康環境、發展健康產業為重點,力求通過實施20項健康行動,優化健康資源配置,推進健康強省戰略。到2030年,實現我省人民健康水平持續提升,主要健康危險得到有效控制,健康服務能力大幅提升,健康產業規模迅速擴大,促進健康的制度體系更加完善,開創“健康龍江”新格局。

附:

“健康龍江2030”規劃(全文)

按照“健康中國”建設總體部署,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新形勢,提高人民群眾健康水平,結合我省實際,深入推進“健康龍江”建設,制定本規劃。

前言

發展環境。健康是促進人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是人類一切活動最重要的價值取向。健康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條件,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也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追求。*深刻指出,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

健康已成為促進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關鍵因素。“健康就是財富”。面對經濟發展方式的深刻轉變,經濟轉型發展將更加依賴于勞動者健康素質提高等要素瓶頸的突破。發展衛生健康事業,不斷提高人群健康水平,將有力地保障人力資本的不斷增長,進而形成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源動力”。

推進“健康龍江”建設,是鞏固我省改革發展成果的重要保障,是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內在要求,更是提升全省居民健康素質、實現人民健康與全省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大舉措。從現在起到2030年,是推進“健康龍江”建設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各級黨委和政府將更加注重健康對經濟增長的作用,重視健康對勞動生產率、消費傾向的影響。以人口健康促進經濟增長,作為一種既穩增長又調結構,既利當前又利長遠的戰略選擇,符合以人為本、改善民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發展目標。

現實基礎。近年來,我省認真貫徹*、國務院決策部署,深入推進“健康龍江行動”,衛生與健康事業實現跨越式發展。

人群健康水平進一步提高。全省人均期望壽命提高到76.59歲,孕產婦死亡率下降到19.3/10萬,嬰兒死亡率下降到8.82‰,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下降到10.86‰。主要健康指標總體位居全國中上游。

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明顯增強。通過政府加大投入、鼓勵社會資本進入、整合優化各類資源,覆蓋城鄉的基本醫療服務網絡已經形成,醫療服務可及性進一步增強。全省法定傳染病發病率逐年下降,慢性病防治策略深入實施,地方病防治成果進一步鞏固。認真貫徹實施“一法兩綱”,影響婦女兒童健康的重點問題逐步得到解決。“十二五”期間各級黨委和政府投入衛生計生事業資金總量達到1038.45億元,比“十一五”期間增長了245%;投資基本建設項目4222個,總投資89.2億元。年末,全省地方衛生計生部門固定資產達到2984749.5萬元,比2010年年末增長24.66%。全省城鄉醫療衛生機構發展到20747個,實有床位達到211637張。每千人口床位數達到5.38張,每千人口醫生數達到2.17人、護士數達到2.3人。

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紅利不斷惠及群眾。完善職工醫保,擴大新農合和城鎮居民醫保覆蓋面,建立大病保險制度、疾病應急救治制度,健全醫療救助制度,形成了覆蓋城鄉、相互銜接、多層次的基本醫療保障網。加強農村三級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和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不斷提高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水平,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人均補助經費由15元提高到40元,服務項目由9類21項增加到12類45項。基本藥物制度基本建立,政府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改革基本完成。穩妥推進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全面推開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全省150個縣級公立醫院全面取消藥品加成,同步實施管理、人事、補償機制等綜合改革,體制改革運行新機制初步建立。

健康環境得到改善。全民健身基礎設施數量成倍增長,全民健身活動持續發展。全省城鄉環境衛生整潔行動取得突出效果。全省大氣、水、土壤三大行動計劃深入實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持續下降。食品藥品安全監管不斷強化,職業病防治和職業安全防護得到加強,重特大生產安全事故發生率明顯下降。

面臨形勢。我省地處高緯度地區,冬季漫長寒冷,多重疾病威脅并存,多種健康影響因素交織。從行為和生活方式來看,群眾健康知識知曉率偏低,“管不住嘴、邁不開腿”,高鹽、高油、奢肉、奢酒現象嚴重,不健康生活方式比較普遍,快節奏的生活、高強度的工作導致心理問題激增。從疾病譜變化看,傳染病防治任務依然艱巨,慢性病綜合防控問題日益嚴重,高血壓、冠心病、腦卒中等發病率均居全國前列,慢性病已占我省疾病總負擔的70%以上。從健康環境看,生態環境污染、食品藥品安全、飲水安全、職業安全等問題仍然突出,生產安全事故屢有發生。從服務供給看,衛生與健康服務資源總量不足、結構不合理、分布不均衡、供給主體相對單一、基層服務能力薄弱等問題比較突出,深層次體制機制矛盾尚需破解。這些都需要從戰略層面統籌解決關系健康的重大和長遠問題。

第一篇總體戰略

第一章指導思想

深入推進“健康龍江”建設,必須*,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特別是持續貫徹落實對我省兩次重要講話精神,緊緊圍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認真落實*、國務院決策部署,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堅持“以基層為重點,以改革創新為動力,預防為主,中西醫并重,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的新形勢下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依靠改革創新,加快轉變衛生與健康發展方式,將全省衛生與健康工作主動融入包括省委省政府“五大規劃”、“中蒙俄經濟走廊”黑龍江陸海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等所有中心任務。針對影響全省居民健康的主要問題,以普及健康生活、優化健康服務、完善健康保障、建設健康環境、發展健康產業為重點,力求通過實施20項健康行動,優化健康資源配置,推進健康強省戰略,開創“健康龍江”新格局。全省上下,要按照“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的要求,針對全人群,圍繞全生命周期,將健康政策融入全局,將健康服務貫穿全程,將健康福祉惠及全民,全力推進“健康龍江”建設,引領、指導和推動我省衛生與健康事業加快發展,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打下堅實健康基礎。

第二章基本原則

??堅持以人為本,健康發展。堅持以人的健康為本,把健康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立足省情,以健康需求和解決人民群眾主要健康問題為導向,將促進健康的理念融入公共政策制定實施的全過程,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加快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態環境和經濟社會發展模式,實現健康經濟社會良性協調發展。

??堅持改革創新,多元發展。以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為動力,以人才、科技和信息驅動為主導,強化要素支撐,盡快形成具有龍江特色、促進全民健康的制度體系。堅持政府主導,切實落實政府在制度、規劃、籌資、服務、監管等方面的責任,維護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動員社會力量參與,促進有序競爭,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層次、多樣化的衛生與健康服務需求。

??堅持把握規律,科學發展。科學把握健康領域發展規律,加強全行業監管與屬地化管理,統籌城鄉、區域資源配置,統籌當前與長遠,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中西醫并重,轉變服務模式,構建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促進健康服務發展轉型升級,提升健康服務水平。

??堅持公平公正,均衡發展。重心下沉,加大對農村和基層衛生與健康事業投入,新增衛生與健康資源重點向農村、基層和貧困地區傾斜,推動健康領域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維護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公益性,逐步縮小城鄉、地區、人群間基本健康服務和健康水平的差異,實現全民健康覆蓋,促進社會公平,增強衛生與健康事業發展的整體性和均衡性。

第三章發展目標

從現在起到2030年,推進“健康龍江”建設的根本目標是實現立足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的全民健康。要廣泛動員全社會積極參與,全民共建“健康龍江”,人人共享“健康龍江”。通過推進“健康龍江”建設,近期到2020年實現全省基本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中國特色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健康素養水平持續提高,健康行為普遍養成,影響群眾健康的環境問題得到有效遏制,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和基本體育健身服務,森林旅游、北藥種植等優質資源與健康產業融合發展,主要健康指標居于中高收入國家前列。到2030年,基本實現健康公平,促進全民健康制度體系更加完善,健康領域發展更加協調,健康服務質量和健康保障水平不斷提高,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結構合理的健康產業繁榮發展,主要健康指標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

到2030年具體實現以下目標:

??人民健康水平持續提升。人民身體素質明顯增強,2030年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9.6歲,人均健康預期壽命顯著提高。

??主要健康危險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全民健康素養大幅提高,健康生活方式得到全面普及,有利于健康的生產生活環境基本形成,食品藥品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消除一批重大疾病危害。

??健康服務能力大幅提升。優質高效的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和完善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全面建立,健康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健康科技創新整體實力不斷攀升,健康服務質量和水平明顯提高。

??健康產業規模迅速擴大。在全省范圍建成一批具有較強創新能力和競爭力的健康產業集聚區,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社會資本舉辦的醫療機構床位數和服務量占比顯著提高,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健康服務需求得到有效滿足。

??促進健康的制度體系更加完善。有利于健康的政策法規體系進一步健全,健康領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基本實現現代化。(見附表)

第二篇重點任務

第一章人口素質提升行動

第一節加強人口發展戰略研究

推進人口發展戰略研究。加強人口變動情況統計與調查,強化人口信息搜集、儲存、整理、應用和發布工作。通過建立人口安全信息觀測點,定期分析人口安全指標,報告人口安全狀況,提出人口安全防范措施,科學判斷出生人口變動趨勢。建立“人口安全預警機制”。強調從生育控制向更深、更廣的人口發展領域擴展,注重探討人口與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涉及的各種復雜的相互關系。通過對人口發展定量分析和應用性研究,為各項經濟社會問題的解決提供基礎的、實證的依據及對策,推動人口發展規劃、政策、制度的研究和制定,實現人口數量、素質、結構、分布等內部要素的均衡發展,推動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

著力關注全省尤其是邊境地區人口安全,積極實施“人口聚集工程”,按照國家主體功能區和人口發展功能區規劃,加大邊境地區村屯和鄉鎮合并力度,通過土地流轉、整合社會資源、生態移民、調整社會公共產品供給方式等途徑,引導人口向市(地)、縣(市、區)所在地聚集,推進人口與經濟在聚集點上發展,產生人口經濟的集聚效應。

第二節完善計劃生育服務管理

改革計劃生育服務管理方式。圍繞全人口和生命全周期,按照早期介入、提前干預的原則,推進人口全周期服務。針對人口發展不同時期的生理心理特點,系統開展嬰幼兒期、青春期、育齡期、育齡后期、老年期心理和生理健康干預和促進行動,提高人口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更加注重服務家庭,構建以生育支持、幼兒養育、青少年發展、老人贍養、病殘照料為主題的家庭發展政策框架,引導群眾負責任、有計劃的生育。

完善有利于人口均衡發展的政策體系。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以生育兩個子女的政策,引導廣大群眾按政策實行計劃生育,針對我省人口發展趨勢,不斷完善生育政策。

堅持和完善計劃生育目標管理責任制,健全人口與發展的綜合決策體制機制,完善宣傳倡導、依法管理、優質服務、政策推動、綜合治理的計劃生育長效工作機制。完善計劃生育技術服務政策,加大再生育計劃生育技術服務保障力度。完善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和特別扶助制度,實行獎勵扶助金標準動態調整。

繼續開展出生人口性別比治理。推動清理涉及社會性別歧視的政策,組織實施促進出生人口性別平衡的政策措施,保持出生人口性別比平衡,促進社會性別平等。繼續開展“關愛女孩行動”和“圓夢女孩志愿行動”,提高社會性別平等意識。完善和落實胎兒性別鑒定和人工終止妊娠登記、孕產期全程服務管理等工作制度,依法嚴厲打擊“兩非”行為。完善出生統計監測體系,以出生醫學證明和住院分娩為切入點,全面實施出生實名登記制度,建立部門間出生人口信息收集和共享機制。強化區域協作和重點區域的治理,在出生人口性別比嚴重偏高的連片地區,建立區域協查制度。在重點區域探索建立跨地區出生人口信息共享制度和出生性別監測預警機制。到2030年,全省出生人口性別比實現自然平衡。

第三節大力實施優生促進工程

建立健全三級出生缺陷綜合防治體系,做到婚前醫學檢查、孕前優生健康檢查、產前篩查、產前診斷、新生兒疾病篩查、出生缺陷兒救治等工作相互銜接,打造出生缺陷綜合防控體系。強化婚前醫學健康檢查。加強政策引導和宣傳倡導,引導適齡青年自覺參加婚前醫學檢查,逐步提高婚檢率。推進實施城鄉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逐步將國家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納入基本公共衛生項目,實現婚前醫學檢查項目城鄉居民全覆蓋。建立健全產前篩查網絡和新生兒疾病篩查網絡,強化產前篩查技術服務和管理,推廣和拓展新生兒疾病篩查技術。推廣葉酸免費增補項目,逐步將免費增補范圍向城鎮拓展。完善出生缺陷兒康復與救治體系,提高出生缺陷兒的醫療保障水平。

到2030年,將婚前醫學檢查、孕前優生健康檢查、葉酸增補納入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內容。

第二章健康知識傳播行動

第一節提升全民健康素養水平

健康素養是指個人獲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務,并運用這些信息和服務作出正確決策,以維護和促進自身健康的能力。全省上下要大力開展健康素養促進工作,要從基本健康知識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與行為、基本技能三個維度提出居民應掌握的基本知識和技能。

建立健全健康促進與教育體系。建立健全以衛生計生行政部門為主導,健康宣傳教育機構為龍頭,城鄉基層衛生計生機構為基礎,包括醫院和其他衛生計生機構、機關、學校、社區和企事業單位在內的健康促進與健康教育體系。不斷加強健康教育專業人員能力建設,依托社區、學校、機關、企事業單位建立健康教育場所和基地,完善工作網絡。要以健康素養促進,開展包括學齡前兒童、老年人在內的各年齡段居民的健康教育活動,普及健康科學知識。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發展健康文化,移風易俗,培育良好的衛生習慣。

引導形成健康生活方式。堅持健康生活方式培育與公民道德建設相結合,積極倡導健康生活方式理念,啟動以“和諧我生活,健康龍江人”為主題的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動第二階段活動,確保實現以縣(市、區)為單位的全覆蓋。強化家庭和高危個體健康生活方式指導及干預,開展健康體重、健康口腔、健康骨骼等專項行動,使全民健康素養不斷提升、健康技能不斷普及、健康行動不斷推廣。開展示范創建和支持性環境建設,鼓勵并支持個人及集體開發和推廣簡便易行的,促進健康生活的適宜技術和用品。

健全健康素養和生活方式監測系統。針對影響我省群眾健康的主要因素和問題,建立健康知識和技能核心信息發布制度,完善信息發布平臺,加強監督管理,及時監測糾正虛假錯誤信息。建立居民健康素養基本知識和技能傳播資源庫,打造數字化的健康傳播平臺。建立健全覆蓋全省的健康素養和生活方式監測系統,保證監測數據的科學性和準確性。加強健康素養理論研究,分析不同人群和重點問題健康素養現狀和影響因素,提高監測結果的應用。

加大健康宣傳力度。開展“三個一”健康宣傳活動。省內主要媒體包括新媒體,圍繞“健康龍江”建設打造《健康龍江直播室》等一批具有龍江特色、國內領先水平的全媒體健康品牌節目,積極策劃播發公益廣告、開展公益性媒體活動,廣泛傳播健康知識,大力宣傳“共建共享,全民健康”成果。各級衛生計生行政部門,要建立一支權威的健康科普專家隊伍,針對婦女、兒童、老年人、殘疾人、流動人口、貧困人口等重點人群,深入農村、社區、學校(幼兒園)、企業、家庭,廣泛開展基本醫療、科學健身、營養膳食、健康行為和中醫養生等各類健康巡講活動,引導居民全面提升健康素養。建設一個“健康龍江”建設線下宣傳推廣網絡,以龍江有線電視網絡營業廳等國有服務網點為載體,開展線下健康知識宣傳和“健康龍江”建設推廣活動。

第二節加大學校健康教育力度

將健康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把健康教育課作為所有教育階段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通過加大學校健康教育力度提升學校衛生工作整體水平。

健全學校健康教育工作機制。各級各類學校,尤其是中小學校,要將健康教育工作納入學校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進一步完善健康教育領導機構,及時制定年度健康教育專項工作,完善各項規章制度。

健全學校健康教育模式。義務教育階段按照國家教育部印發的《中小學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有關要求,將健康知識納入中小學校生命教育課中,做到教師、教材、教案、課時、考核“五落實”。培養青少年樹立健康意識,堅持健康知識傳授與健康技能傳授并重的原則,突出重點、循序漸進,不斷強化和促進青少年健康知識的掌握和健康技能的提高。高中階段和大學階段,采取知識講座、必修課等形式積極開展健康教育工作,構建學科教學與專題教育相結合、課堂教育與課外實踐相結合、經常性教育與集中宣傳教育相結合的教育模式,通過班會、板報、墻報、校園網絡、微信等形式廣泛開展健康教育。加大對學生常見病和傳染病防治知識的宣傳教育,嚴格執行學校疾病信息報告制度,建立健全傳染病預防工作長效機制,做好學生體質健康指導工作。

健全健康教育師資培養機制。加強學校健康教育師資隊伍建設,按照《學校衛生工作條例》規定配備專兼職保健教師。對健康教育教師進行多種形式的培訓,加強健康教育的教學研究,將健康教育納入體育教師職前教育和職后培訓內容。

第三章健康行為養成行動

第一節做好營養改善工作

針對主要營養問題和重點人群,以提高居民營養健康水平、降低營養相關疾病風險為目標,重點解決微量營養素缺乏、部分人群油脂攝入過多等問題,逐步解決居民營養不足與過剩并存問題。

推進健康飲食文化建設。貫徹落實國民營養計劃,借助居民膳食指南,全面普及膳食營養知識,引導居民形成科學的膳食習慣,指導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作出有益健康的飲食選擇和行為改變,開展示范健康食堂和健康餐廳建設。引導食品加工企業改進生產工藝,推動實施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簽通則。鼓勵食品銷售企業開設健康食品專柜,引導消費者選擇健康食品。

建立健全居民營養監測制度。定期開展居民營養監測和食物消費調查工作,分析不同地區、不同年齡及不同性別居民主要食物品種消費量、營養素攝入量、膳食結構現況及變化趨勢,定期發布全省居民營養健康與食物消費狀況報告,引導居民改善食物與營養狀況。深入開展食物(農產品、食品)營養功能評價研究。

強化營養干預。針對隱性饑餓落實相應對策,對重點區域、重點人群實施營養干預,重視臨床營養干預工作。開展對學校、幼兒園、養老機構等營養健康工作的指導,改善貧困地區學校、幼兒園就餐環境,加強兒童、青少年營養膳食管理,推進營養配餐工作。在全省范圍組織開展全民“三減”行動,即減鹽、減油、減糖行動,通過選擇低鹽食物、指導適宜人群科學使用低鈉鹽、選擇有利于健康的烹調方法、減少吃高糖食物的次數等干預手段,實現減鹽、減油、減糖,達到降低心腦血管疾病、消化系統疾病、骨質疏松、糖尿病、肥胖等發生風險的目的。力爭到2030年,全省人均每日食鹽攝入量、烹調用油量和添加糖攝入量均降低20%。

到2030年,居民營養知識素養明顯提高,營養缺乏疾病發生率顯著下降,居民超重、肥胖的增長速度明顯放緩。

第二節推進控煙限酒工作

充分認識煙草危害和控煙的重要意義,樹立科學、文明、健康的飲酒觀念,加快推進控煙限酒工作。

繼續加大控煙力度。大力宣傳和履行《煙草控制框架公約》,加強煙草危害和控煙宣傳教育,在公共場所和工作場所推行全面禁煙。領導干部要帶頭在公共場所禁煙,黨政機關率先實現室內無煙目標,各級黨政機關公務活動中也要嚴格實行“無煙化”,全面開展無煙機關、無煙學校、無煙醫院、無煙餐廳、無煙家庭創建活動。強化公共場所控煙監督執法,強化戒煙服務,營造全面控煙的社會氛圍。到2030年,實現室內公共場所全面禁煙,15歲以上人群吸煙率降低到20%。

倡導科學適量飲酒。加強限酒健康教育,針對我省公眾飲酒習慣,倡導合理、適量、科學飲酒,特別是冬季、節假日以及各種民間重大活動,堅決杜絕過量飲酒行為。各級領導干部要從自身做起,發揮帶頭和表率作用,各級政府、各行各業出臺限制過量飲酒規定。適時開展有害使用酒精監測。

第三節營造心理健康氛圍

以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識為導向,以關注重點人群心理健康、預防和早期識別心理行為問題為基礎,以普及專業化心理健康服務為手段,健全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和社會心理疏導、危機干預機制,加強嚴重精神障礙患者報告登記和救治救助管理,最大限度滿足人民群眾心理健康服務需求,提高全民心理素養,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發展。

加強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建設。建立健全各部門各行業心理健康服務網絡。二級以上醫療機構要逐步開設臨床心理相關科室,為精神障礙患者和有需求人員提供規范的心理健康服務。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要進一步完善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三社”聯動機制,搭建基層心理健康服務平臺。教育部門要加大應用型心理健康專業人才培養力度。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要加強心理咨詢師的考核評價指導,完善職稱評審工作,暢通晉升渠道。衛生計生部門要加強心理治療師培訓,提高業務水平。

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加大全民心理健康科普宣傳力度,提升心理健康素養。發揮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對促進心理健康的積極作用,將修身立德、孝悌友愛、鄰里和睦、互助共濟納入村規民約和社區文化建設內容。充分利用“世界精神衛生日”,廣泛開展社會性心理健康宣傳。創新科普宣傳方式,廣泛運用門戶網站、微信、微博、手機客戶端等平臺,開展心理健康知識傳播。培育良好社會心態,推動形成安定和諧的社會氛圍。

全面提高精神衛生服務能力。增加和優化區域精神衛生床位配置,提升基層精神衛生服務能力。要將抑郁癥、兒童孤獨癥、老年癡呆癥等常見精神障礙作為工作重點,關注婦女、兒童、老年人、職業人群的心理行為問題,探索適合本地區實際的常見精神障礙防治模式,加大對重點人群心理問題早期發現和及時干預力度。推進嚴重精神障礙救治救助,繼續做好登記報告,按照“應治盡治、應管盡管、應收盡收”要求做好患者服務管理,積極推行“病重治療在醫院,康復管理在社區”服務模式,逐步實現所有貧困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獲得免費救治。設有精神衛生專業機構的市(地)、縣(市),全部開通心理援助熱線。將心理援助內容納入地方各級政府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分級組建突發事件心理危機干預隊伍,定期開展培訓和演練,發生突發事件后及時組織開展心理援助。到2030年,常見精神障礙防治和心理行為問題識別干預水平顯著提高。

第四節遠離毒品和不安全性行為

遠離毒品。多途徑、多渠道開展禁毒宣傳教育活動,提高全民拒絕毒品、珍惜健康、尊重生命的意識和識毒、拒毒、防毒、戒毒的能力。堅持“以人為本、科學戒毒、綜合矯治、關懷救助”的原則,采取自愿戒毒、社區戒毒、強制隔離戒毒、社區康復等多種措施,建立戒毒治療、康復指導、救助服務功能兼備的工作體系。以戒毒醫療服務需求為導向,加快推進戒毒醫療服務機構建設,確保戒毒醫療機構設置與醫療服務能力、戒毒服務需求相一致,力求早發現、早治療成癮者。加強戒毒藥物維持治療與社區戒毒、強制隔離戒毒、社區康復的銜接。建立集生理脫毒、心理康復、就業扶持、回歸社會于一體的戒毒康復模式,最大限度減少毒品社會危害。

減少不安全性行為。強化社會綜合治理,以青少年、育齡婦女及流動人群為重點,依托學校、社區和家庭,通過開展性道德教育、生殖健康教育,顯著提高對安全性行為的自覺意識。通過指導控制性活躍度、延遲首次性行為、減少性伴變動、使用避孕用品等干預手段,加強對性傳播高危行為人群的綜合干預,減少意外妊娠和性相關疾病傳播。

第四章全民健身普及行動

第一節構建標準化全民健身服務體系

健全全民健身組織網絡。堅持全民健身服務能力與我省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一致的原則,構建標準化全民健身服務體系,不斷完善保障標準、業務標準、技術標準和評價標準體系建設。充分發揮政府部門、基層組織和社會力量的作用,創新完善與當地實際相結合的基層全民健身組織,扶持和引導基層體育社會組織發展,形成遍布城鄉、組織有序、開展活躍的社會全民健身組織網絡,提升全民健身服務體系城鄉均等、區域均等和人群均等水平。全省各級樞紐性體育社會組織逐步完善,省、市、縣三級體育總會、社會體育指導員協會、老年人體協全覆蓋,帶動各級各類單項、行業和人群體育組織建設。逐步形成架構清晰、類型多樣、服務多元、競爭有序的體育社會組織發展新局面。

統籌建設全民健身公共設施。全民健身公共體育設施基本覆蓋全省城鄉,因地制宜地加強健身步道、騎行道、全民健身中心、社區多功能運動場等場地設施建設。逐步增加公園、綠地、廣場的公共體育健身設施,并在全省建成一批功能完善、能承接高水平競賽和大型群眾體育活動的公共體育場館和設施。推行公共體育設施免費或低收費開放,確保公共體育場地設施和符合開放條件的企事業單位體育場地設施全部向社會開放。逐步實現行政村健身社區全覆蓋。到2030年,基本建成縣、鄉、村三級公共體育設施網絡,人均體育場地面積不低于2.3平方米,在城鎮社區實現15分鐘健身圈全覆蓋。

第二節推動群眾體育和全民健身運動

建立完善群眾競賽體系。大力發展群眾喜聞樂見的運動項目,鼓勵開發適合不同人群、不同地域特點的特色運動項目,扶持推廣太極拳、健身氣功等民族民俗民間傳統運動項目。積極打造具有龍江特色,有影響力、品牌性群眾體育活動,開展好“賞冰樂雪”“全民健身日”“全民健身挑戰日”和“全民冰雪活動日”等大型主題全民健身活動,打造“黑龍江馬拉松系列賽”“穿越大小興安嶺健康親子行國際徒步大會”“舞動龍江”等大型全民健身品牌賽事活動,擴大我省全民健身活動的影響力,形成廣泛性、多樣性和上下聯動的長效機制。鼓勵單位為職工健身創造條件,定期舉辦全民健身運動會、學生運動會和職工運動會等。創新適合不同人群參加的區域性、行業性等大型群眾體育競賽體系,健全和完善每4年舉行一次的省全民健身運動會、省民運會、省殘運會等競賽制度,發揮其推動群眾體育活動開展的引領作用。

推動全民健身生活化。繼續制定實施全民健身計劃,普及科學健身知識和健身方法。加強對有關部門、各類社會團體、行業體協、單項體育協會和基層體育組織開展全民健身活動的指導,擴大職工體育、學校體育、社區和農村體育、老年人體育、少數民族體育、傷殘人體育等不同人群日常體育健身活動覆蓋面。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健身活動,組織創編、推廣新優健身項目。實施國家體育鍛煉標準,創建全省全民健身示范鄉鎮、村、社區活動,發展群眾健身休閑活動,豐富和完善全民健身體系。

壯大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形成一支覆蓋城鄉、規模合理、結構科學、服務優良的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提高向社會提供科學健身指導服務能力。依托省級社會體育指導員協會和省級體育行業特有職業國家資質從業人員協會,推動各級社會體育指導員協會和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基地規范化建設,實現社會體育指導員協會的規范化管理和培訓工作的制度化。

第三節加強非醫療健康干預

切實發揮科技、人才在運動健康創新發展中的作用,采取系統措施,統籌推進各項工作,使科學健身成為全民健康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促進“體醫融合”。促進體育與醫學融合發展,在降低慢性病發病率、提高病人生活質量、減少醫療費用等方面發揮顯著作用。積極推廣國家發布的體育健身活動指南,建立完善針對不同人群、不同環境、不同身體狀況的運動處方庫。將健康教育、醫學檢查、體適能測評、體質與健康監測和運動管理有機融合,構建“大體育、大健康”的全民健身發展格局。在有條件的醫療機構開設專門的運動指導科室,進行慢性病預防、質量和康復的指導,探索形成“體醫結合”的疾病管理與健康服務模式,發揮全民科學健身在健康促進和慢性病預防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強化全民健身科技創新。圍繞生命全周期和健康全過程,運用生物、納米、云計算、物聯網等現代科學技術,對傳統體育、養生氣功理論和經驗、中醫理論、近現代國內國外的體育健身、積極健康、防止疾病的相關方法進行課題研究,形成指導各類人群的健身健康科學指導方案體系。加強全民健身科技創新平臺和科學健身指導服務站點建設。開展國民體質測試,完善體質健康監測體系,開發應用國民體質健康監測大數據,開展運動風險評估,定期發布國民體質監測報告,免費為城鄉居民提供體質測定、健身指導和運動能力評定。引導社會資本開發新型運動康復裝備、運動健身指導技術裝備、可穿戴式運動設備等新型裝備,促進科學健身。

第四節促進重點人群體育活動

制定實施青少年、婦女、老年人、職業群體、殘疾人等體質健康干預計劃。廣泛開展適合青少年、婦女、老年人、職業群體、殘疾人等不同人群的全民健身活動。

促進青少年體育活動。全面貫徹落實國家青少年體質健康干預計劃,推廣青少年運動處方。實施青少年體育活動促進計劃,創建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青少年戶外體育活動營地、青少年體育俱樂部等活動場所。加大青少年陽光體育活動力度,強化同質競賽,積極發揮“青少年陽光體育大會”“百萬青少年上冰雪活動”“三大球進校園”等青少年體育品牌活動的示范引領作用,使青少年提升身體素質、掌握運動技能、培養鍛煉興趣。加強學校體育教育,推進青少年科學健身指導,全面普及青少年科學健身知識,將提高青少年的體育素養和養成健康行為方式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基本實現青少年熟練掌握1項以上體育運動技能,確保學生校內每天體育活動時間不少于1小時,加強學校體育工作績效評估和行政問責。到2030年,學校體育場地設施與器材配置達標率達到100%,青少年學生每周參與體育活動達到中等強度3次以上,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達標優秀率25%以上。

促進其他重點人群體育活動。支持社區利用公共服務設施和社會場所組織開展適合婦女、老年人的體育健身活動,打造婦女和老年人全民健身活動品牌,為全民健身提供科學指導。積極推出簡單易學、適合婦女和老年人鍛煉的體育健身項目,推廣和普及科學文明的健身方法。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實行工間健身等制度,倡導和落實每天健身1小時。實施“殘疾人體育健身計劃”,推動殘疾人康復體育和健身體育廣泛開展。推廣殘疾人康復體育和健身體育項目,推動殘疾人康復體育和健身體育進社區、進家庭。培養千人殘疾人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為2萬戶重度殘疾人家庭提供康復體育器材、方法和指導進家庭服務。

第五章公共衛生強化行動

第一節加強重大疾病綜合防治和管理

堅持預防為主,急慢病兼顧。根據疾病譜變化趨勢,科學制定重大疾病防治策略,確保疫苗針對疾病的發病率保持在較低水平,甲、乙類法定傳染病發病率持續下降,逐步實現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慢性病健康管理,重點慢性病上升勢頭得到有效遏制。

實施慢性病綜合防控戰略。突出強化專業公共衛生機構和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的慢性病防治職能,建立健全主要慢性病及相關因素監測網絡。加強慢性病綜合防控,繼續積極創建慢性病綜合防控示范區,制定適合當地的慢性病防控策略、措施。以規范化管理為抓手,逐步實現對高血壓、糖尿病、腦卒中、心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重點癌癥等慢性病的早期篩查、早期干預和有序分診。開展社區綜合防治工作,基本實現高血壓、糖尿病患者管理干預全覆蓋,有效支撐居民自主健康管理。總體癌癥5年生存率到2030年提高15%。加強口腔衛生,加大口腔疾病防治力度,積極落實口腔健康檢查、窩溝封閉、局部用氟(高氟地區除外)和早期齲齒充填等口腔疾病預防措施。12歲兒童患齲率到2030年控制在25%以內。認真做好近視、肥胖、沙眼、齲齒等學生常見疾病的群體預防和矯治工作,積極開展青少年體檢工作。

鞏固重大傳染病防治成果。完善傳染病監測預警機制,提高傳染病疫情監測敏感性和疫情報告質量。繼續實施擴大國家免疫規劃,扎實開展國家免疫規劃疫苗接種工作,適齡兒童國家免疫規劃疫苗接種率維持在較高水平。規范疫苗和冷鏈使用管理,做好疑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監測,及時妥善處理異常反應。加強規范預防接種門診建設,保障新生兒預防接種安全。加強艾滋病宣傳教育、檢測、抗病毒治療、隨訪管理和關愛,全面落實臨床用血核酸檢測和預防艾滋病母嬰傳播,疫情保持在低流行水平。做好性病、乙肝、丙肝防治工作。實施現代結核病控制策略,建立結核病防治綜合服務模式,加強耐多藥肺結核篩查和監測,加大結核病人治療的保障力度,規范肺結核診療管理,到2030年,全省肺結核發病率降至全國平均水平。加強流感、麻疹等重點呼吸道傳染病防控,科學開展預防接種,強化癥狀監測、哨點監測和暴發疫情監測,及時有效處置暴發疫情。加強手足口病、感染性腹瀉等重點腸道傳染病防控,進一步落實飲食飲水衛生管理,防止腸道傳染病暴發。落實以免疫預防和滅鼠相結合的綜合性防控措施,進一步降低出血熱發病率。加強結核病、高致病性禽流感等人畜共患病防治支持力度,強化布病、炭疽等動物源性急性傳染病的源頭治理。積極防范輸入性突發急性傳染病和新發傳染病,加強鼠疫、霍亂等傳統烈性傳染病的防控。

保持控制和消除重點地方病。繼續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科學補碘”原則,實施以食鹽加碘為主的碘缺乏病防治策略。健全完善飲水型氟中毒、大骨節病、克山病防治監測評價體系,積極推動病區落實綜合防治措施。

第二節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優質

實施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和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以項目帶動,落實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的“三早”策略;深化“以人為本”的全科醫學服務理念,完善家庭醫生團隊服務模式,推廣“互聯網+服務”,逐步擴大服務范圍、細化服務內容,逐步提高居民獲得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體驗感和認同感,逐步建立健康“守門人”制度。農村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向鄉村醫生傾斜,增加任務比重,合理補償報酬。推進流動人口基本公共衛生計生服務均等化。到2030年,全省城鄉居民規范化電子健康檔案建檔率達到100%,電子健康檔案合格率達到93%以上。

加強疾病經濟負擔研究。鼓勵各高校、科研院所定期篩選3-5種我省經濟負擔重、發病率高,對經濟社會發展有重大影響的疾病,開展相應的預防、康復和中醫藥適宜技術治療研究,不斷豐富干預手段,拓展服務領域,豐富服務內容。

推進流動人口衛生計生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在全省范圍內有序推進流動人口基本公共衛生計生服務均等化,不斷提高流動人口基本公共衛生計生服務的覆蓋面和精準性,全面落實基本公共衛生計生服務項目,大力推進流動人口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工作,加強農村留守兒童和留守老人健康關愛工作,促進流動人口社會融合。

第六章醫療服務提升行動

第一節優化醫療衛生資源配置

構建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與居民健康需求相匹配、體系完整、分工明確、功能互補、密切協作的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縣和市域內基本醫療衛生資源按常住人口和服務半徑合理布局,實現人人享有均等化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統籌地區醫療資源配置,整合推進區域醫療資源共享,基本實現優質醫療衛生資源配置均衡化,省域內人人享有均質化的危急重癥、疑難病癥診療和專科醫療服務;按照“總量控制、結構調整、規模適度”的原則,嚴格控制公立醫院總量及建設規模。嚴格控制省、市級政府舉辦公立醫院床位和建設規模,調整優化其他部門辦公立醫院床位規模,增加社會資本辦醫院床位比重。重點發展省、市級舉辦兒童專科醫院、康復醫院、護理院;縣級公立醫院按照服務能力和設置規劃,可根據實際需求新增診療科室和適當增加床位數量。推進城鄉區域醫療衛生協同發展,帶動醫療服務的區域發展和整體水平提升。以基層為重點,加強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建設,不斷提高建設達標率,提高基層衛生服務水平。加強基層醫療機構標準化建設,實現每個街道辦事處或3-10萬人口有一個政府辦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不斷完善服務網絡、運行機制和激勵機制,基層普遍具備居民健康“守門人”的能力。到2030年,基本建立起覆蓋城鄉的15分鐘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圈。發揮政府主導作用,逐步建立公立醫院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分級診療、雙向轉診分工協作機制。進一步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

依托現有機構,建設一批引領省內、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省級醫學中心,建設5-6個省級區域醫療中心,完成29個專業、38個國家臨床重點專科項目建設任務,并逐步擴大國家臨床重點專科數量,提升疑難、重大疾病診療能力。國家和省級重點專科(專病)應與基層醫療機構通過技術幫扶、設立工作站、納入推廣協作體系等方式建立協作網絡,可以與非公立醫療機構特別是基層非公立醫療機構開展專科協作,推進全省優勢病種診療和特色專科服務均等化發展。使優質專科診療技術深入基層,更好地服務于廣大人民群眾。

實施健康扶貧工程,提升貧困地區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完成貧困地區醫療衛生服務網絡標準化建設,構建省、市、縣三級遠程會診平臺,發揮遠程醫療精準扶貧的作用,積極促進遠程醫療診治和保健咨詢服務向貧困地區延伸。在省、市兩級幫扶下,根據當地需求,每個貧困縣縣級醫院建設5個重點專科。優先推進貧困地區分級診療服務體系建設,促進貧困人口全科醫生團隊簽約制度,建立貧困人口健康管理和就醫診療綠色通道。

第二節創新醫療衛生服務模式

健全完善分工協作體系。通過分級診療、醫療聯合體、醫院集團等多種分工協作模式,提高服務體系整體績效,建立起不同層級、不同類別、不同舉辦主體醫療衛生機構間目標明確、權責清晰、利益共享的分工協作機制,全面建立成熟完善的分級診療制度,形成基層首診、雙向轉診、上下聯動、急慢分治的合理就醫秩序。引導城市公立醫院逐步減少普通門診,重點發展危急重癥、疑難病癥診療。完善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采取家庭醫生團隊、優化就診就醫流程、改善服務態度、適當延長服務時間、開展預約服務、重點人群簽約服務和上門服務等措施,方便群眾獲得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開創傳媒引導就醫新模式,全力打造國內首個家庭醫生服務平臺。到2030年,實現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制度全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