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tv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一区二区精品久久_无码无套少妇毛多69XXX_久久精品亚洲av无码四区

當前位置:高考知識網 > 古代文學 > 正文

射覆、射侯和射策郗文倩

更新時間:2023-08-16 06:43:53 高考知識網 sport555.cn

射覆,這是漢代興起的一種占筮游戲,覆者用甌盂、盒子等器物覆蓋某一物件,射者通過占筮等途徑,猜測里面是何物。《漢書?東方朔傳》:“上嘗使諸數家射覆。”顏師古注曰:“于覆器之下置諸物,令暗射之,故云射覆。”射覆所藏之物大都是一些生活用品,如手巾、扇子、筆墨、盒罐等等。射覆是一種日常猜謎游戲,但猜中后要描摹事物,如同刻畫一個謎面,也是一種隱語游戲。如《漢書?東方朔傳》載:上嘗使諸數家射覆,置守宮盂下,射之,皆不能中。朔自贊曰:“臣嘗受《易》,請射之。”乃別蓍布卦而對曰:“臣以為龍又無角,謂之為蛇又有足,??脈脈善緣壁,是非守宮即蜥蜴。”上曰:“善。”賜帛十匹。復使射他物,連中,輒賜帛。東方朔用占蓍猜得盂下即守宮(蜥蜴),描摹其形象龍沒有角,像蛇卻有足,善于緣壁爬行。??,行貌;脈脈,連綿不斷貌。除此外,《太平御覽》卷九五引《東方朔別傳》曰:上置蜻蛉蓋下,使朔獨射之。朔對曰:“馮翊馮翊,六足四翼,頭如珠,尾正直,長尾短項,是非勾簍即蜻蛉。”上曰:“善。”賜帛十匹。卷三九一《東方朔別傳》曰:朔于上前射覆,中之。郭舍人亟屈,被榜,上輒大笑。又曰:“南山有木名曰柘,良工材之可以射,射中人情如掩兔。舍人數窮,何不早謝?”上乃搏髀大笑也。射覆和周易占蓍有關,故有人認為射覆本來就是研易者練習觀物占驗本領的,所謂“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三國志?魏書?方技傳》記載著名的占易者管輅就是射覆高手:館陶令諸葛原遷新興太守,輅往祖餞之,賓客并會。原自起取燕卵、蜂窠、蜘蛛著器中,使射覆。卦成,輅曰:“第一物,含氣須變,依乎宇堂,雄雌以形,翅翼舒張,此燕卵也。第二物,家室倒懸,門戶眾多,藏精育毒,得秋乃化,此蜂窠也。第三物,觳觫長足,吐絲成羅,尋網求食,利在昏夜,此蜘蛛也。”舉坐驚喜。根據裴松之注引輅別傳:諸葛字景春,亦好卜筮,數與輅共射覆,不能窮之。在祖餞送別儀式上進行射覆游戲,可見其娛樂性似乎大過神秘的占卜,換句話說,占卜在古人看來充滿神秘感,本就充滿趣味,當然,射覆要以齊整的言辭描摹事物,這就既有方技的比拼,也有言辭的爭勝吧。本傳又載:平原太守劉?取印囊及山雞毛著器中,使筮。輅曰:“內方外圓,五色成文,含寶守信,出則有章,此印囊也。高岳巖巖,有鳥朱身,羽翼玄黃,鳴不失晨,此山雞毛也。”關于射侯。“侯”指用獸皮或布做成的靶子。《詩?齊風?猗嗟》:“終日射侯,不出正兮。”《禮記?射義》:“故天子大射,謂之射侯。射侯者,射為諸侯也;射中則得為?侯,射不中則不得為諸侯。”《周禮?天官?司裘》:“王大射,則共虎侯、熊侯、豹侯,射其鵠。諸侯則共熊侯、豹侯,卿大夫則共麋侯,皆設其鵠。”鄭玄注:“所射正謂之侯者,天子中之則能服諸侯,諸侯以下中之則得為諸侯。”周代射禮本就有選拔英才的意思,《禮記?射義》:“古者天子以射選諸侯、卿大夫、士。射者,男子之事也,因而飾之以禮樂也。”故鄭玄認為能射而中侯者方得為諸侯。楊樹達《積微居金文說》(增訂本)謂:“蓋草昧之世,禽獸逼人,又他族之人來相侵犯,其時以弓矢為武器,一群之中,如有強力善射之士能保衛其群者,則眾必欣戴之以為雄長。古人質樸,能其事者即以其事或物名之,其人能發矢中侯,故謂之侯也。”但陳?先生不同意楊氏之說,而是認為“侯”通“候”,本義是為天子疆域守候,故守疆域之官亦稱“侯”。“射侯”就是射“諸侯”,是一種巫術,所謂厭勝之術,以巫術克服為天子守候疆域的無道諸侯(《重論“侯”與“射侯”》,收入氏著《舊學舊史說叢》,臺北編譯館1993年版)。此猜測似很難讓人信服。

“射侯”在漢代畫像石中有形象的表現。邢義田發現漢代畫像石中有很多構圖相似的畫面,畫面有樹,樹上有鳥雀,有時是攀援的猴子,或者既有猴又有鳥。而樹下常有一人或多人持弓向上作射箭狀。邢義田分析認為,這些圖像都含有象征意味,猴、侯諧音;“射猴”即“射侯”;鳥即雀,雀、爵諧音,如漢宣帝時有神雀來集于京師,宣帝因之改元“神爵”,故“射雀”即“射爵”。樹下射猴和雀的人,象征射取官位,封侯晉爵獲得富貴(邢義田《漢代畫像內容與榜題的關系》,收入《畫為心聲:畫像石、畫像磚與壁畫》,中華書局2011年版)。

射策是漢代選士的一種考試方法,主考人將若干考題寫在策上,覆置案頭,受試人拈取其一,叫作“射”,按所射策上的題目作答。西漢時射策分甲、乙、丙三科,東漢只分甲、乙兩科。顏師古以為漢人出題時依題之難易而預設甲?乙等科。他為《漢書?蕭望之傳》中“以射策甲科為郎”一句作注:“射策者,謂為難問疑義書之于策,量其大小置為甲乙之科,列而置之,不使彰顯。有欲射者,隨其所取得而釋之,以知優劣。射之,言投射也。”宋人馬端臨更引申曰:“按此即后世糊名之意,但糊名則是隱舉人之名,以防囑托拘私,此則似是隱問難之條,以防假手宿構。”(《文獻通考》卷四十)意思是射策不同于后世將考生名姓遮蓋,這里是遮蓋考題。這個理解似有不妥,顛倒了射策和分科的順序,如《史記》卷九十六載匡衡從博士受《詩》,“數射策不中,至九,乃中丙科”。又揚雄《法言?學行》:或曰:“書與經同,而世不尚,治之可乎?”曰:“可。”或人啞然笑曰:“須以發策決科?”“發策決科”即通過射策決定名次。匡衡也是先射策后乃中丙科,故《后漢書?順帝紀》注引《前漢書音義》明確說明了“設科”與“射策”的關系,即出題時不分科,到評卷時才依成績高下分科:作簡策難問,列置案上,任試者意投射,取而答之,謂之射策,上者為甲,次者為乙。如何理解“任試者意射”呢?王倫信認為問題集中在一個“射”字上。“射”在古漢語中作為動詞,一般都指帶有一定目的性的行為。如射侯(侯即箭靶)、射利等。即便如術數家之所謂“射覆”帶有猜測之意,但也以一定卦占之象為根據,且其目的非常明確,就是要猜出被覆蓋的物件。若如顏師古那樣將“射策”之“射”理解為一種對不公開試題的隨意摸取,則完全是一種隨機性行為,應試者無需也無法在挑選試題內容上投入目的性注意,這是違背“射”的一貫辭義的。因此這里“任試者意投射”應是指應試者對試題的任意選擇,也只有試題在不被隱蓋的情況下,這種選擇才成為可能。考生在選題時已包含著對試題答案的醞釀,所以“射策”之“射”不僅意在選擇合適的試題,也在于準確地理解和回答問題(王倫信《漢代考試中的“設科射策”??對顏師古注的駁議》)。這一分析是有道理的。

射策以經術為考核內容,看誰能圍繞著問題寫出漂亮的應對論說文,故劉勰《文心雕龍?議對》云:“對策者,應詔而陳政也;射策者,探事而獻說也。言中理準,譬射侯中的,二名雖殊,即議之別體也。”“言中理準,譬射侯中的”這也成了一般論說文的要求,如王充《論衡?超奇》也拿射箭技巧和文章技巧作比:“選士以射,心平體正,執弓矢審固然后射中。論說之出,猶弓矢之發也,論之應理,猶弓矢之中的。”因此,射策文章要“中的”且“美善”,如《論衡?別通》:“自武帝以至今朝,數舉賢良,令人射策。甲乙之科,若董仲舒、唐子高、谷子云、卞伯玉,策既中實,文說美善。”

漢人射策分科,擇優錄取,按成績安排官職。如中甲科者可為郎中,中乙科者可為太子舍人,中丙科者只能補文學掌故。射策射得不好,落選,稱為“不應令”或“不中策”。當然落選也還可以再射,匡衡就是屢敗屢戰,射策到第九次才中丙科。射覆、射侯、射策都強調“射”的準確、漂亮,以此見個中高手,故不失為選拔人才的方式。

(作者單位: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學術動態

11月21日至23日,“第五屆中國文體學學術研討會”在中山大學召開。本屆會議由中山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文學遺產》編輯部聯合主辦。來自我國香港、澳門、臺灣地區和大陸的70余位專家學者齊聚中山大學,就文體學相關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與交流。

開幕式由中山大學彭玉平教授主持,《文學遺產》主編劉躍進先生和中山大學吳承學教授分別進行了開幕致辭。本次會議共收到論文60余篇,其中涉及到詩、詞、文、小說和戲曲等各種文體,以及文體學學科建設及理論研究等諸多相關問題等,論題廣泛,內容豐富,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中山大學中文系是國內文體學研究的重鎮,為文體學研究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也說杜詩中的“西陵”余國江以前讀杜詩,常常只求其大意,所以一知半解、囫圇吞棗的地方很多。比如《解悶》(其二)云:“商胡離別下揚州,憶上西陵故驛樓。為問淮南米貴賤,老夫乘興欲東游。”當時只重視首句,認為它反映了唐代中晚期大量胡商在揚州經商、生活的歷史事實。至于該詩寫作的時地、詩中的“西陵”在何處等等,從沒想過要去深究。

最近讀陳道貴先生《杜詩考辨二則》,其中第二則就是對“西陵”問題的討論(《古典文學知識》第2期),受益不少。陳先生首先指出了歷來關于“西陵”的兩種觀點:一般認為指的是越州西陵驛,錢謙益《錢注杜詩》、朱鶴齡《杜工部詩集輯注》、浦起龍《讀杜心解》、楊倫《杜詩鏡銓》、蕭滌非《杜甫詩歌選注》、?貽?《杜甫評傳》等都持此說。不過,也有人提出過異議,黃生、盧元昌就認為“西陵”應該是揚州之地。在此之外,陳先生根據“西陵”的異文(《杜工部草堂詩箋》《九家集注杜詩》《錢注杜詩》《杜詩詳注》等均注“‘西,一作‘蘭”)提出新見,認為蘭陵(南蘭陵)“雖不屬淮南道之揚州,但地域相連,僅一江之隔。……如取異文‘蘭,則‘蘭陵與杜詩所稱之‘揚州‘淮南,在地域上比較接近,其詩所寫之境較為統一;而所謂‘故驛樓,也符合此地自南朝以來頗為著名的史實。‘西與‘蘭(?)文字差異較大,當非形近而誤。或許后世注家對越州西陵多出唐人筆底,遂疑而改‘蘭為‘西,造成杜甫此詩之異文”。

這三種看法中,第一種引證豐富,言之鑿鑿,諸家多采其說,似乎最為可取。但正如黃生等人所分析的,“錢引《水經注》及《會稽志》、《浙江通志》,證此西陵在會稽。……愚意西陵之名,或不止一處。詳此篇上文曰‘揚州,下文又曰‘淮南,則西陵當在維揚,乘興東游,亦即此地,無緣遠及會稽之西陵也”(黃生撰、徐定祥點校《杜詩說》,黃山書社1994年版),從詩意來看,西陵確實應該在揚州。陳道貴先生的新解中,對黃生之說沒有辯駁,而對“蘭陵”異文的解釋又多屬推測。南蘭陵在常州武進,經曲阿(丹陽)、潤州(鎮江),過長江方能至揚州,兩地相距約一百公里,而不是“地域相連,僅一江之隔”。杜甫聽到商胡要到揚州去,卻回想起了蘭陵,然后又讓商胡問問揚州(淮南)的米價,這種“揚州?蘭陵?揚州”的思維跳躍,也不合理。而且,異文“蘭”字只見于注中,與之相比,各家顯然還是更為認可“西陵”。

我認為黃生等人根據詩意推斷西陵在揚州,是十分合理的。只是他們沒有找到充分的文獻依據,來回答“揚州有西陵嗎”“揚州的西陵在哪”這一類的問題。幸而,2013年在揚州發掘出土了隋煬帝的墓志,為合理解釋揚州“西陵”提供了新的可能。

隋煬帝墓志的釋文已經有數種發表,這里引錄的是發掘者公布的最新釋文:“隋故煬帝墓志惟隋大業十四年太歲……一日帝崩于揚州江都縣……于流珠堂其年八月……西陵荊棘蕪……永異蒼悟……貞觀元(元或九)年……朔辛……葬煬……禮也……方……共川……”(束家平《揚州曹莊隋煬帝墓的發掘與收獲》,洪軍主編《隋煬帝與揚州》,廣陵書社版)不管是發掘者,還是其他對隋煬帝墓志進行釋文的學者,對“西陵荊棘”的釋讀都沒有異議。

“西陵”的“陵”顯然不是指帝王陵墓,因為唐初改葬隋煬帝時,沒有將其按帝陵的規格下葬,墓中出土的墓志即可證明這一點。“陵”有“大阜”之意,《詩?小雅?天保》“如山如阜,如岡如陵”,“陵”即高出地表的山峰。揚州地區地勢較為平坦,只有城北蜀岡為較高處。蜀岡呈東西走向,最高處分東峰、中峰、西峰。東峰相傳為隋煬帝迷樓所在,今為觀音禪寺。中峰為棲靈塔所在,唐代詩人多喜歡登塔賞景;歐陽修為揚州太守時,曾在此建平山堂,據言登上平山堂,鎮江金山、焦山亦可歷歷在目。隋煬帝墓則在蜀岡西峰頂部,結合陵有山峰之意,可知墓志中的“西陵”就是指蜀岡西峰。

唐代揚州西陵(蜀岡西峰)附近是否有驛站呢?有的。唐代趙嘏《廣陵道》詩云:“斗雞臺邊花照塵,煬帝陵下水含春。青云回翅北歸雁,白首哭途何處人。”斗雞臺、煬帝陵都在唐揚州子城西的蜀岡西峰,旁邊即是“廣陵道”。更直接的證據是比杜甫稍晚的權德輿(759?818)《宮人斜絕句》:“一路斜分古驛前,陰風切切晦秋煙。鉛華新舊共冥寞,日暮愁鴟飛野田。”隋煬帝巡幸揚州時,把死去的隨行宮女葬在蜀岡西峰南側的斜坡上,其地稱“宮人斜”,與隋煬帝陵距離很近。從權德輿的詩中,我們可以知道宮人斜旁邊就是古驛站。

總之,根據《解悶》(其二)的詩意,詩中的“西陵”應該在揚州。而隋煬帝墓志中明確提到“西陵”,這個西陵(蜀岡西峰)旁又有古驛站,與杜詩完全吻合。所以,杜甫所說的“西陵”,應該就是揚州的蜀岡西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