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tv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一区二区精品久久_无码无套少妇毛多69XXX_久久精品亚洲av无码四区

當前位置:高考知識網 > 教育新聞 > 正文

精選中國教育報萬期特刊,推動改革

更新時間:2023-08-16 09:25:55 高考知識網 sport555.cn

革故鼎新擊破體制堅冰

學生傷害事故處理、民辦教師命運、流動兒童入學、農村學校撤并、義務教育免費、教育減負……幾乎每一個教育領域的熱點、難點問題,都有《中國教育報》的身影和聲音。《中國教育報》用一篇篇凝聚著新聞人熱情與理想的報道,引導輿論,推動教育變革,在中國教育發展史上留下了清晰而深刻的足跡。

扛起主流專業媒體的責任

本報記者周飛

1998年河北省唐縣“普九”,黃石口鄉中學遷址建樓。由于資金緊缺,校長甄珠子受鄉政府委托,向縣新華書店、親戚朋友和學校教師借債10余萬元,用以修教學樓、建“七室”,改善辦學條件。學校建起來了,欠債卻難以還清。3年下來,學校仍欠債10萬元。

年關又近,要賬的追著甄珠子不放。2002年1月28日,甄珠子無奈之下來到中國教育報求援。

“我成了躲債校長、乞丐校長。”甄珠子雙手不停地擺弄著那些欠賬單,喃喃地對記者說:“我們山溝溝里的學校只訂了一份《中國教育報》,和外界溝通就靠這張報紙。現在我們有了困難,不知道中國教育報能不能幫學校呼吁呼吁?”

我立刻覺得肩上的擔子重了起來。那個時候,“普九”欠債在貧困地區是一個普遍性問題,也是影響農村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在了解了甄珠子校長所處的困境后,時任中國教育報總編輯趙書生、副總編輯陳志偉先后批示:盡快報道。

2月3日,《我咋成了躲債校長》在本報一版刊發,立刻引發社會關注,很多單位、個人伸出了援手:上海上益教學儀器有限公司捐款4萬元,保定市教委撥款2萬元,唐縣中醫院捐款1萬元,河北辛集市個體戶張英峰給學校寄去3000元……

在全社會的幫助下,學校的欠債還清了,但甄珠子的故事,把一個事關農村教育發展的重要問題擺在了公眾面前,并且在全國范圍內不斷發酵。

《新民晚報》《燕趙都市報》等陸續報道了甄珠子的遭遇,眾多網站轉載了本報報道,中央電視臺推出兩集系列片《躲債校長》。更多的“躲債校長”則用他們自己的親身經歷和切身體會,為我們講述了一個又一個令人心酸而又感動的故事。

3月初,兩會召開之際,本報重點推出了關于“普九”欠債問題的討論。“普九”欠債問題成為兩會討論的熱點之一。在隨后的兩個多月里,政府官員、專家學者、校長教師、企業老板、新聞記者……眾多心系農村、關心教育,有良知和責任感的讀者紛紛加入中國教育報的大討論中。“普九”欠債政府還,逐漸成為越來越多讀者的共識。

4月下旬,國務院召開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電視電話會議,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強調,要把農村義務教育的責任從主要由農民承擔轉到主要由政府承擔,確保中小學教職工工資、正常運轉經費和危房改造所需資金。此后,“普九”債務問題逐漸成為各級政府關注的重點。到2007年,全國清理化解農村“普九”債務試點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召開,隨后國務院與有關省份簽訂化解“普九”債務責任書,中國農村學校中眾多類似甄珠子的“躲債校長”終于可以卸下壓在身上的這座債務大山。

從2月到5月,“躲債校長”的報道延續3個多月。發現真問題、報道真困難,通過大討論讓更多的公眾關注農村教育、關注“普九”欠債,進而推動問題的解決,這是《中國教育報》作為主流專業媒體不變的“初心”。

一篇報道促成了地方立法

本報記者金志明

1996年,上海發生了一件廣受社會關注的民事訴訟,起因是1994年某中學一名學生在體育活動課上,因為爬墻撿排球不幸摔倒造成身體嚴重殘疾,生活終身無法自理。經過長達兩年的協商交涉未果后,家長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學校賠償94萬元。

在那個年代,94萬元稱得上“天價”,因為這所上千人規模的學校一年的經費才不過200萬元。

學生病臥床榻,家長悲憤難眠,校長一籌莫展……我先后去學校、學生家庭采訪,根據實地采訪材料撰寫了《94萬索賠案??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一文,刊發在1998年1月11日的報紙上。報道刊發后,引起強烈反響,報社收到了全國各地許多讀者來信。我也時常接到來信來電,一些有相同境遇的校長或家長希望我去采訪報道,大家都有一肚子的苦水要傾訴。

隨著采訪的深入,愈發感覺到這不是個別的案例。放在全國來看,校園意外傷害還是有一定數量的,牽制了教育行政部門、學校、家庭大量的精力。

我找到上海市教育行政部門,搜集了大量案例,與他們討論解決之策。上海市人大常委會此時已經在做相關立法調研,有關同志找到我了解情況,聽取我的意見和建議。

校園發生學生意外傷害事故,從時間角度看是無法完全避免的,我們可以做的是把這種事故減少到最低限度,盡力在教學設施上做好安全防御,利用各種形式加強學生安全意識教育。再就是在事故發生后的處理,學校應該建立起事故處理預案,如何送醫、如何通知家長、如何保全物證等,但最核心的是建立社會化保障救助體系,以及法律法規層面的事故處理辦法,使學校和家長在事故處理過程中有法可依,而不再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2001年2月13日,上海市第十一屆人大常委會29次會議正式通過了《上海市中小學校學生傷害事故處理條例》,在全國率先立法。由此,校園學生意外傷害事故處理走上了法治的軌道。

一篇報道,能在改變現狀中發揮一點點作用,讓這個世界朝著更美好的方向發展變化,應該是記者的責任和使命。

敬畏手中的這支筆

本報記者趙秀紅

十幾年前,我走出北師大的校門,跨過一條馬路,成了與北師大一街之隔的中國教育報記者。彼時,我對記者這個職業的理解還是懵懂的,直到碰到一篇稿子,才懂得敬畏手中的這支筆:記者筆下有是非,筆下記錄歷史,筆下推動變革。

2009年兩會期間,時任中國教育報副總編輯李功毅看到了一條只有三四百字的消息,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委社會工委書記宋貴倫透露了一個信息:今后3年,北京市將購買5000個社區服務崗位,提供給高校應屆畢業生。李功毅認為這是個好線索,派我深入采訪。

我接到任務已是3月11日下午,兩會即將結束,但我當年不是上會記者,無法直接進入住地采訪。幾番輾轉,第二天我還是采訪到了宋貴倫。在采訪中,我才了解到,黨的十七大之后,北京于2007年在全國率先成立了“北京市委社會工委”,以落實黨的十七大提出的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宋貴倫提到,北京的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發展迅猛,但在“兩新組織”中,黨組織建設、社會服務、社區自治等工作薄弱,因而急需一批高素質的社工專業隊伍來支撐這一改革。

3月19日,我采寫的《“大學生村官模式”從農村包圍城市》見報,總結了北京經驗,也客觀反映了北京“大學生社工計劃”推進中遇到的困難。比如,待遇低、任務重一直是社區隊伍建設的不利因素。

3月25日下午,北京市委社會工委來電,稱時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對此文作出重要批示,批示給中組部、北京市委幾位領導,要求“中組部與北京市繼續完善這一措施”。

據北京市委社會工委反映,本來北京大學生社工計劃在推行中遇到不少阻力,比如,編制的問題一直沒能落實,因為有了重要批示,大學生社工的北京戶口得以解決,待遇得到提高。大學生進社區工作隨后在全國逐漸推開。

報紙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平臺,讓我手中的這支筆有了不一般的能量,去推動一項新的改革破除阻力,落地生根,我第一次真真切切體會到新聞人的職業成就感。8年過去了,我還是大學生社工的“熱切關注者”。,北京市社會領域紀念建黨95周年大會上傳出好消息:1047名“大學生社工”進入黨組織班子,社區治理水平明顯提高,形成了社區黨建、社區服務、社區自治“三位一體”的完善治理體系。我很開心,至少這里,有我這個新聞人的一把勁兒,有《中國教育報》的一份貢獻。

永遠不要失去勇氣和信心

本報記者劉華蓉

策劃呼吁義務教育免費報道的時候,面臨的阻力顯而易見,當時一位上級部門的重要領導給了八字定論:脫離國情,不切實際。但孩子輟學的一幕幕,以及各界支持的聲音特別是基層老百姓的呼聲,總在激發我們發聲。

這個選題的有力支持者是時任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李連寧。我去找他征求意見,盡管他說不便給報紙寫文章表態,但明確表示支持義務教育免費的想法。

另一個有力支持者是剛剛當選全國人大代表的華中師范大學教授周洪宇。我抱著試一試的心情去找他,沒想到,我們的想法不謀而合,他不僅答應寫稿,還說要把這個意見帶上兩會。

于是,2003年3月4日的《中國教育報》上出現了通欄醒目的大標題??《免費,免費,義務教育發展的新呼喚》,刊發了我寫的一篇農村學校見聞,用事實說明義務教育免費特別是在農村地區免費特別迫切,并配發了周洪宇、上海市副市長謝麗娟等人呼吁免費的文章。這份報紙當天送到兩會代表委員住地,很多代表委員看后主動找周洪宇討論,表示支持。

周洪宇不僅給報紙寫了《完全免費制應自農村始》一文,而且在代表團討論時極力呼吁、找代表聯署提交議案。更難得的是,周洪宇趁即將當選總理的溫家寶到代表團參加討論的機會,于3月6日將這一期《中國教育報》送給了溫家寶。溫家寶當場接過報紙,看了題目說:“農村義務教育這個問題的確很重要,提得很好、很及時,我們會研究的。”

從這一天開始,義務教育免費引起其他中央媒體關注。兩會結束后不久,財政和教育部門就進行經費測算。當年9月,全國第一次農村教育工作會議召開,發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教育工作的決定》,要求對貧困地區學生實行“兩免一補”。

《中國教育報》推動、見證、記錄了后來的每一步:2006年,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政策惠及5000多萬名西部農村中小學學生,當年就有近20萬名因貧困輟學學生返回學校;2007年春天,“兩免一補”政策推廣到中東部地區,對全國40萬所農村中小學近1.5億名學生全覆蓋;2008年秋季,中國終于實現了城鄉義務教育全免費。

事后回顧,這件事情的延展軌跡特別清晰:本報率先發出義務教育免費呼吁,引發兩會熱議,引起其他媒體關注,促成黨和國家的行動,最終實現全免費,整整經歷了5年。

教育是理想主義者的事業,注定是需要情懷的。每當想到億萬孩子在校園安心讀書,再沒有交不起學費的擔憂,每當想到這份報紙和每個身處其中的人作出的點點滴滴貢獻,總能激發起更多的信心和力量。在《中國教育報》這個平臺上,永遠不要失去勇氣和信心,它總能作出意義非凡的偉大之事。

相關報道

教師歸隊1984年9月18日,本報記者陳孟炯報道《云南許多地方任意抽調教師群眾反應強烈》,批評云南多地抽調教師做行政工作,嚴重影響教師隊伍穩定,文章引起社會關注,各地先后推動教師歸隊。

民轉公1989年10月28日,本報記者劉

“一二?八火災”1994年12月8日,新疆克拉瑪依市發生特大火災,288名孩子不幸遇難。本報記者李葆華報道《剎那,如果……克拉瑪依“一二?八”特大火災留給人們的思考》,對事件進行回顧反思,產生重大社會影響。

流動兒童入學1995年1月21日,本報記者李建平的《“流動兒童”哪兒上學》系列報道,首次聚焦城市化進程中的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就學問題,促成了各地關于流動人員子女就學辦法的出臺。

弒母事件2000年1月7日,浙江省金華市高二學生徐某,因不堪忍受母親過高要求,用榔頭打死母親,在全國引起巨大轟動。本報記者陳志偉、陳中原、朱振岳報道《“高壓”下的悲劇》,引發全國廣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長的警醒和深思。

體罰學生2002年4月7日,一封學生狀告學校“體罰”的讀者來信,讓本報記者胥茜走進了“體罰”的第一現場。《這樣的學生該咋教育》見報之后,引發了持續一個月的爭論,“問題學生”的教育問題引起社會關注。

變賣幼兒園2002年4月8日,本報記者陳曉蓓報道《宿遷示范幼兒園誰買單》,質疑“政府對幼教的發展有沒有投入的義務”,引起廣泛的社會討論。2010年,國務院印發學前教育“國十條”,明確提出“大力發展公辦園”。

陽光體育2009年6月25日,本報記者李小偉報道《陽光體育凸顯教師缺乏之痛》,得到中央領導批示。配齊音體美教師,被寫進教育規劃綱要。

校點撤并2011年8月,本報以《一所山區初中的撤留之辯》為引子,推出“關注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特別報道”,刊發調查、交流、對策和經驗15篇,有力糾正各地學校撤并“一刀切”傾向。2012年9月,國務院頒布專項意見,明確提出農村學校因地制宜、審慎推進布局調整。

減負討論2012年5月18日至7月30日,本報精心策劃深入開展“熱點大家談?減負”系列報道,開啟關于減負的大調查、大討論、大行動,推動全社會形成有利于減負的輿論導向,各地各校再次掀起減負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