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tv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一区二区精品久久_无码无套少妇毛多69XXX_久久精品亚洲av无码四区

當前位置:高考知識網 > 古代文學 > 正文

論中國古典詩詞中的櫻桃

更新時間:2023-08-16 19:41:56 高考知識網 sport555.cn

摘 要:在中國古典詩詞中,櫻桃是一種出現頻率較高的植物。通過對此類作品的研究,可以看出櫻桃在古代不僅涉及宴請賓客、宗廟祭祀等社會風俗,更是一種重要的文學意象。在古典詩詞中,櫻桃具有臨別抒情、借喻女子、感慨時光等重要作用,從中可以窺見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隅。

關鍵詞:櫻桃 古詩詞 社會風俗 文學意象

櫻桃,自古以來就受到人們的喜愛,許多人都曾極力贊美櫻桃。人們不僅把它當作珍饈,更把它作為一種特殊的觀賞植物。例如,李世民在《賦得櫻桃》中寫道:“昔作?中實,今來席上珍。”宋代趙彥端的《豆葉黃》:“綠蔥蔥,幾顆櫻桃葉底紅。”尤其在唐宋時期,櫻桃成為文人墨客喜愛的抒情對象。如李煜的《臨江仙》:“櫻桃落盡春歸去,蝶翻金粉雙飛。”宋代詞人蔣捷的《一剪梅?舟過吳江》:“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等等。

不論是櫻桃花還是櫻桃果實,都在中國古典文學中占有一席之地,是重要的抒情對象。通過對此的研究,我們可以從中窺見古代中國的習俗,能夠體味到櫻桃所承載的中華傳統文化。同時,櫻桃花和櫻桃果實在文學作用上又有微妙的差別。

一、櫻桃花

櫻桃屬于薔薇科落葉喬木果樹,站在生物學的角度,櫻桃和櫻花同科但不同屬,因此櫻桃花有別于我們常見的櫻花。

在今人看來,櫻桃花的觀賞性并不如櫻花。但在中國古典文學中,不乏描寫櫻桃花的詩詞名作,如元稹的《櫻桃花》、李商隱的《櫻桃花下》、劉禹錫的《和樂天宴李周美中丞宅池上賞櫻桃花》、白居易的《櫻桃花下有感而作》《題東樓前李使君所種櫻桃花》《櫻桃花下嘆白發》,等等。古人對櫻桃花的喜愛可見一斑。

通過眾多描寫櫻桃花的文學作品,我們能夠窺見古代文人常常將特殊的情感寄寓在櫻桃花上。作為詩詞意象而言,櫻桃花的意蘊是極為豐富的。

(一)借花懷人

借花懷人是古代詩詞中一種常見的手法。花朵綻放,卻已是物是人非,曾經的人早已不在身旁。于是,賞花與懷人便聯系在了一起。而在春季盛開的櫻桃花,自然而然地就成為人們借景傷懷的對象。

白居易在《題東樓前李使君所種櫻桃花》中寫道:“身入青云無見日,手栽紅樹又逢春。唯留花向樓前著,故故拋愁與后人。”無疑,這首詩中的“紅樹”便是指櫻桃樹,是友人李使君親手種下的。枯木逢春、盛櫻開放,卻不見當年的栽樹人。而這栽樹之人,已經身入青云、難以相見。偏偏留下盛開的櫻桃花還在這里,讓故地重游的人不得不想起舊日時光,勾起一陣陣回憶,令人心中郁結難捱。白居易借用逢春綻蕾的櫻桃花表達了故友之思,是借花懷人的佳作。

元稹的《櫻桃花》則別有一番風味:“櫻桃花,一枝兩枝千萬朵。花磚曾立摘花人,?破羅裙紅似火。”開頭便開門見山地寫出櫻桃花盛放時的燦爛絢麗,一枝兩枝便盛開千萬朵,體現出櫻桃花繁茂的特征,雅靜的櫻桃花也有了一種熱鬧、絢爛的爆發之勢。第三句則睹物思人,由輝煌嬌妍的櫻桃花聯想到亭亭玉立、美麗可愛的摘花人。而這摘花人雖然如櫻桃花一般美艷可人,卻也只是“曾立”,如今她身在何處已不得而知,只剩這一樹恢弘的櫻桃花還在原處。滿樹盛開的繁花與遠在他方的摘花女子形成對比,令櫻桃花染上熱鬧之后的凄清。

詩人劉商《雜言同豆盧郎中郭南七里橋哀悼姚倉曹》也借此表達了生離死別的傷痛,令讀者唏噓。“橋邊足離別,終日為悲辛。登橋因嘆逝,卻羨別離人。橋下東流水,芳樹櫻桃蕊。流水與潮回,花落明年開。可憐三語掾,長作九泉灰。宿昔歡游在何處,花前飲足求仙去。”經歷了死生相隔的別離之苦,詩人內心痛苦郁結,流水東流、花蕊盛放,循壞往復、年復一年,卻唯有那人,永遠都無法相見。

另外還有許多作品中也體現了櫻桃花在借花懷人上的作用,如王維在《送錢少府還藍田》中所寫的“每候山櫻發,時同海燕歸”等。

(二)感慨身世

古詩詞常借物抒懷,詩人常常觸景傷情,聯想到自己的身世際遇,感慨萬千。櫻桃花于春日盛放,紅花恢弘、覆滿枝頭,然而人生無常、世態炎涼,俯首間苦澀之感油然而生。

李商隱在《櫻桃花下》中寫道:“流鶯舞蝶兩相欺,不取花芳正結時。他日未開今日謝,嘉辰長短是參差。”櫻桃花開放最盛時,流鶯舞蝶卻沒有如約而至,空留一樹繁華。正如詩人的際遇,在人生最美好的時候,才華橫溢而無人賞識。李商隱一生仕途坎坷不得志,見到此情此景難免有所感懷,于是便將感情寄寓在鮮明的意象上,通過詩歌來排遣心中的憤懣與郁悶。櫻桃花開風華無人賞,暗喻了詩人生不逢時、懷才不遇,白白耽誤了大好嘉年。李商隱借櫻桃花表達仕途困頓的憤懣,達到了形象鮮明與寓意深刻的統一。

白居易也曾在《同諸客攜酒早看櫻桃花》中一抒憂憤之情。“曉報櫻桃發,春攜酒客過。綠餳粘盞杓,紅雪壓枝柯。天色晴明少,人生事故多。停杯替花語,不醉擬如何。”首聯和頷聯描寫了櫻桃花初開,作者便和友人相約賞花。酒香醇厚,櫻桃花如紅色雪花壓在枝頭,人生樂事也不過如此。然而接著便筆鋒一轉,感慨人生無常。陰晴不定的天氣,就如世事變幻的一生。“天色”既是指氣候,也暗指了政治變幻。“停杯替花語”實則是作者借花來表達自己仕途困頓,遭際落拓。這首詩借賞花抒發憂憤之情,感慨身世,是借物抒懷的典型代表。

(三)贊美春色

相對于借花懷人和感慨身世來說,贊美春色則是無數作者借櫻桃花而做的一種更為簡單純粹的表達。因為櫻桃花開放于四、五月萬物復蘇的仲春季,這是一個適合游玩觀賞的季節,詩興大發多半在游玩之時,所以驚嘆山櫻之美,盛贊大好春色的作品數不勝數。

如王維在《游化感寺》中所寫:“抖擻辭貧里,歸依宿化城。繞籬生野蕨,空館發山櫻。”這首出自王維之筆的詩,讀來也確有其獨特味道,素有“詩佛”之稱的他,所寫的詩更被蘇軾評價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而這種感覺在這首詩中也體現得淋漓盡致,游玩之時遇到山櫻,突覺此景甚好,又是誰說空館野地就無趣呢?這種因山櫻而發的簡單的感慨,純粹的贊美與欣賞也總能讓人動容。

當然,注意到如此美景的自然不止王維,“詩豪”劉禹錫也曾在《和樂天宴李周美中丞宅池上賞櫻桃花》中寫到:“櫻桃千萬枝,照耀如雪天。……同此賞芳月,幾人有華筵。杯行勿遽辭,好醉逸三年。”仲春芳月,與友人同道賞櫻桃花實在是件使人心情愉悅的事,千萬枝櫻桃花所帶來的震撼也使春色更為賞心悅目。

這種通過贊美櫻桃花之美感嘆春色的詩作較多,例如皮日休的《櫻桃花》等等。總之,在古詩中,提到櫻桃花的詩作有許多,每首詩中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所要賦予的含義也各有不同,需要我們細心去體會。也正是這種意象使古詩詞更為光芒萬丈,留下了深遠持久的影響。

二、櫻桃果

相較于櫻桃花,更受人歡迎的是櫻桃的果實。櫻桃果實飽滿、色澤鮮艷、玲瓏剔透,模樣十分可憐。唐代櫻桃已經很普遍,上自皇宮御苑,下至寺院花圃,均有櫻桃園。

櫻桃味道鮮美,是頗受古代上層階級和文人雅士喜愛的珍饈。唐朝的戴叔倫在《春日早朝應制》中提到:“丹荔來金闕,朱櫻貢玉盤。”可見,櫻桃在當時和荔枝一樣,都是只有上流社會才能享用到的。同時,這樣的珍果也被用于宗廟祭祀中。另外,櫻桃還有較高的藥用價值,在《本草綱目》《名醫別錄》《食性本草》等藥學著作中皆有對其醫用功效的記載。

正因為櫻桃外觀可愛、味道甜美,它也成為了古典文學中的“常客”。通過閱讀各種有關櫻桃的名句,我們可以窺見,文人墨客筆下的櫻桃在文學上發揮著獨特的作用,寄寓了他們對離別的傷感、對時光流逝的嘆惋等豐富細膩的情感,成為中國古代文學中重要的植物意象。

(一)宴請賓客

在中國古代,櫻桃的種植遠沒有當今普遍,再加上運輸和儲存上的困難,使得它成為了珍貴的美食。享用櫻桃在當時是非常奢侈的,只有少數貴族階層得以品嘗。因此,倘若宴會上設有櫻桃將是一件令人歡欣的事。詞人辛棄疾就曾在《菩薩蠻?坐中賦櫻桃》中寫道:“香浮乳酪玻璃碗,年年醉里嘗新慣”。

唐朝皇帝常以櫻桃賜群臣,設“櫻桃宴”招待新科進士,被招待的進士,認為是殊榮。就如晚唐詩人韓?在《恩賜櫻桃分寄朝士》中寫道的:“未許鶯偷出漢宮,上林初進半金籠。蔗漿自透銀杯冷,朱實相輝玉碗紅”。

在眾多寫有櫻桃的詩詞中,白居易的《宴周皓大夫光福宅?座上作》可謂淋漓盡致地描寫出櫻桃在宴會上的光彩:“綠蕙不香饒桂酒,紅櫻無色讓花鈿。野人不敢求他事,唯借泉聲伴醉眠。”一幅上層人士飲酒作樂、酣然自足的熱鬧圖景頓時浮現在眼前。而櫻桃無疑為宴會增添了一抹色彩,紅櫻在盤、舉觴飲酒、嘉賓滿座,著實是令人身心愉悅,不禁便詩興大發、把酒吟誦。

又如唐代宰相、文學家權德輿的《酬裴杰秀才新櫻桃》:“新果真瓊液,來應宴紫蘭。圓疑竊龍頷,色已奪雞冠。遠火微微辨,殘星隱隱看。茂先知味易,曼倩恨偷難。忍用烹?駱,從將玩玉盤。流年如可駐,何必九華丹。”全詩用熱情洋溢的基調描繪出品嘗櫻桃的愉悅,在詩人筆下,櫻桃已不僅是一道珍饈,反而更像一件難得一遇的藝術品。唐人對櫻桃的喜愛,在此詩中可見一斑。

此外,在韓愈的《和水部張員外宣政衙賜百官櫻桃詩》、陸龜蒙的《和襲美春夕陪崔諫議櫻桃園宴》等作品中,也都表現了櫻桃在宴會時的熠熠光彩。

(二)宗廟祭祀

櫻桃作為宗廟之祭的貢品,最早可以在《禮記》中找到記錄。《禮記?月令》中記載“羞以含桃,先薦寢廟”,其中的“含桃”就是指櫻桃。櫻桃罕有珍貴,色澤紅潤如瑪瑙,口味多汁而甜美,如此可遇不可求的珍果,普通平民百姓不可輕易享用,而是要先作為貢品用于宗廟祭祀中。同時,《史記》中也出現了類似的記載:“孝惠帝曾春出游離宮,叔孫生曰:‘古者有春嘗果,方今櫻桃孰,可獻,原陛下出,因取櫻桃獻宗廟。乃許之。諸果獻由此興。”可見,櫻桃在宗廟祭祀中發揮的作用由來已久。

正如北宋的女詞人朱淑真在《櫻桃》一詩中寫道:“為花結實自殊常,摘下盤中顆顆香。味重不容輕眾口,獨于寢廟薦先嘗。”這首詩中,除了對櫻桃芳香鮮美的描述,更多地表達出了對它的珍視喜愛,將櫻桃作為重要宗廟禮儀的一部分來對待,是祭拜先祖的佳品。

(三)庭院觀賞

中國古代的庭院觀賞植物種類繁多,其中,櫻桃也有其一席之地。

每年三四月份,櫻桃花如期開放。時至五六月份,果實成熟,晶瑩剔透的紅色珍果掛滿枝頭,亦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為庭院增添不少情趣。另外,櫻桃成熟后還可采摘來食用或是入藥。因此,櫻桃獲得了部分上層人士的青睞。

唐代詩人白居易描寫了眾多有關櫻桃的作品。如他在《傷大宅》中所寫的:“繞廊紫藤架,夾砌紅藥欄。攀枝摘櫻桃,帶花移牡丹。”該詩便極力描繪了富貴人家庭院的華麗氣派。從中我們能夠窺見,在庭院中種植櫻桃,已成為當時官宦名士的高級趣味,以彰顯他們的地位。櫻桃甚至同紫藤、芍藥、牡丹一般重要、必不可少。

韋莊在《李氏小池亭十二韻》里寫道:“花落魚爭唼,櫻紅鳥競?。”李嶠在《五月奉教作》中寫道:“果院新櫻熟,花庭曙槿芳。欲逃三伏暑,還泛十旬觴。”這些詩句都描寫了櫻桃在私人庭院中成熟時的風光,可以見得櫻桃在唐朝時期頗受世人寵愛,作為一種觀賞植物被廣泛種植。

三、文學意象

中國歷代文學作品中,植物意象的運用極為普遍,以草木喻情成為中國文學傳統的抒情母題。中國古典文學中,植物常被當做抒情對象,草木意象中蘊含了豐厚的內涵。夏之放在《文學意象論》中對意象一詞的解釋是:“作品中的‘象已都不只是客觀事物的物理現象,而是主?的心理現象,是意中之象,滲透了主體的理解、情感和行動傾向的象”。

櫻桃在初春盛放,滿樹燦爛、一派美好,之后慢慢成熟,紅果玲瓏可人,讓人心旌搖曳。但旋即,恢弘漸漸走向糜爛、衰敗零落,令人喟然長嘆,悲涼之意襲上心頭。在眾多的植物意象中,櫻桃這一意象雖稱不上非常普遍,但卻獨樹一幟,許多詩詞名作都依托櫻桃意象來抒發感情。

(一)臨別抒情

送別詩在中國古代詩歌中占有較高的地位。在交通不便、通信不發達的古代,一旦別離便經年難見,因此,古人重視送別。歌詠別離愁緒,成為了古代詩歌的重要主題。古人常借物抒情、寓情于景,其中,櫻桃也成為了古人借以抒發離愁的對象。

唐人項斯曾在《欲別》中寫道:“花時人欲別,每日醉櫻桃。買酒金錢盡,彈箏玉指勞。歸期無歲月,客路有風濤。錦緞裁衣贈,麒麟落剪刀。”友人相聚在樹下,暢意飲酒、高談闊論,然而情隨事遷,短暫的相會過后便迎來長久的離別。櫻桃依舊紅艷、美酒依舊醇香,而友人卻身在天涯、歸期難尋,這讓人不得不無比傷懷。

清初詩人錢謙益的《吳門春仲送李生還長安》也體現了濃濃的別離傷感之情:“闌風伏雨暗江城,扶病將愁起送行。煙月揚州如夢寐,江山建業又清明。夜烏啼斷門前柳,春鳥銜殘花外櫻。尊酒前期君莫忘,藥囊我欲傍余生。”詩人拖著病軀,在風雨連綿的仲春起身送別,楊柳依依、櫻桃靡靡,一樽清酒寄托他對后輩的無盡期許,無奈他自己已年老多病,余生卻只能和苦味之藥度過。遲暮老者在送別之際的悲涼之情,躍然紙上。

可見,櫻桃雖然精巧可愛,但在特定的場景中,它依然可以勾起人的傷感悲情,成為送別詩中寄寓別離愁意的對象。

(二)借喻女子

以植物來比喻人,是古典文學中常用的方法。不同的植物有其不同特征,被文人賦予了各種不同的個性和秉性。

現今,當我們形容美麗的女性時,常用“櫻桃小口”一詞。事實上,這一詞匯有很長的淵源。在中國古典文學中,以櫻桃來借喻女子,尤其是指女子的雙唇,是非常常見的。

櫻桃小巧別致,成熟時直徑只有約一公分,且呈精致的球形,惹人喜愛。而在古人的審美中,女子的嘴唇倘若小巧而紅潤,則為美麗。因此,古代女子的妝容中,就有“點絳唇”這一說法,將嘴唇中間涂上一抹圓形的紅色,如櫻桃般小巧可愛。所以,形容一個女子美麗動人時,常用“櫻唇”來形容。

例如,宋代詩人白玉蟾所寫的:“梅花體態香凝雪,楊柳腰肢瘦怯風。螺髻雙鬟堆淺翠,櫻唇一點弄嬌紅。”這四句話,體現了當時古人對女子外貌的審美要求,而“櫻桃小口”就是其中之一。宋代趙福元的《鷓鴣天》中寫道:“裙曳湘波六幅縑。風流體段總無嫌。歌翻檀口朱纓小,拍弄紅牙玉筍纖。”將女子的雙唇喻作朱櫻,芊芊之手喻作玉筍,一個動人美艷的女子形象自然而然地浮現于眼前。而吳禮之則在《雨中花》里寫道:“憶湘裙霞袖,杏臉櫻唇。眉掃春山淡淡,眼裁秋水盈盈。便如何忘得,溫柔情態,恬靜天真。”以及納蘭性德的《眼兒媚?詠紅姑娘》:“騷屑西風弄晚寒,翠袖倚闌干。霞綃裹處,櫻唇微綻,??紅殷。”這些作品中,都直接寫到了“櫻唇”,女子的嘴唇已和“櫻桃”難分難舍,在文學中具有自然而然的聯系。

王之道在《西江月?賞梅》中道:“酒面初潮蟻綠,歌唇半啟櫻紅。冰肌綽約月朦朧,仿佛暗香浮動。”雖然沒有直接寫“櫻唇”二字,但也以櫻桃借喻了雙唇。女子輕聲吟唱、雙唇微啟的美麗儀態被刻畫得形象生動。

(三)感慨時光

在我國古代,衡量四季變化、時光流逝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植物。無論是農作物還是果樹、觀賞植物,它們的興榮枯敗都預示著時間的流轉。

而櫻桃在春末夏初時成熟,之后便很快零落殆盡。于是,它也成了文人筆下季節變幻、時間流逝的象征。

南唐后主李煜在《臨江仙》中寫道:“櫻桃落盡春歸去,蝶翻金粉雙飛。子規啼月小樓西,玉鉤羅幕,惆悵暮煙垂。”在這里,櫻桃的零落不僅暗示了春天逝去,更烘托出了一種寂寥傷感的氣氛,為全詞奠定了感情基調。春歸的惆悵無奈與櫻桃落盡完美融合在了一起。

宋代詞人蔣捷的《一剪梅?舟過吳江》中有一名句:“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這首詞,也同樣表達了傷春的情緒。時光匆匆向前、不舍晝夜,流逝的速度讓人措手不及,不知所措的人們就像被時間拋在了身后。在季節的無盡變化中,櫻桃紅熟,芭蕉染綠,春天就這樣悄然逝去。

另外,還有許多詩詞都以櫻桃的生長成熟暗示了時間。例如,韋莊在《思歸》中寫道:“紅垂野岸櫻還熟,綠染回汀草又芳。”白居易《三月三十日作》:“今朝三月盡,寂寞春事畢。黃鳥漸無聲,朱櫻新結實。”等。

同時,由于櫻桃和春筍都在農歷三月上市,所以,古人以“櫻筍”(或“櫻筍時”)來指代陽春三月,并由此引申“櫻筍年光”一詞。唐代鄭谷《自貽》詩云:“恨拋水國荷蓑雨,貧過長安櫻筍時。”范成大的《西江月》:“櫻筍園林綠暗,槐榆院落清和,年年高會引笙歌,戲彩人隨燕賀。”以及清代陳維崧《丁香結?詠竹茹》詞:“櫻筍年光,餳簫節候。”等作品中,都出現了以“櫻筍”指代農歷三月春天的情況。

“櫻桃”在中國古典文學中承載著極為豐富的意蘊,表達了許多復雜的情感。隨著文學的進步和文人的創新,它在更多的地方得到運用,所包含的意味并不止以上所陳述的內容,而是會不斷地豐富發展,變得越來越具有光彩。

參考文獻:

[1]黃鈞等.全唐詩[M].長沙:岳麓書社,1998.

[2]唐圭璋.全宋詞[M].北京:中華書局,1965.

[3]林尹.周禮今注今譯[M].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

[4]朱彝尊.明詩綜[M].北京:中?書局,2007.

[5]潘富俊.草木緣情 中國古典文學中的植物世界[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

[6]夏之放.文學意象論[M].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1993.

[7]《清代詩文集匯編》編纂委員會.清代詩文集匯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