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tv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一区二区精品久久_无码无套少妇毛多69XXX_久久精品亚洲av无码四区

當前位置:高考知識網 > 古代文學 > 正文

鄭谷《淮上與友人別》的尾句

更新時間:2023-08-27 20:38:01 高考知識網 sport555.cn

鄭谷《淮上與友人別》:“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數聲風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此詩是晚唐的七絕名篇,后人贊不絕口,比如清人宋宗元以為像李白詩:“筆意仿佛青蓮,可謂晚唐中之空谷足音矣。”(《網師園唐詩箋》)黃叔燦則以為像王昌齡、王維詩:“不用雕鏤,自然意厚,此盛唐風格也,酷似龍標、右丞筆墨。”(《唐詩箋注》)俞陛云也以為其成就可承王維:“送別詩,惟‘西出陽關久推絕唱。此詩情文并美,可稱嗣響。凡長亭送客,己情所難堪,客中送客,倍覺銷魂也。”(《詩境淺說續編》)李白、王維、王昌齡是盛唐最擅七言絕句的三位大家,上述評語說明鄭谷此詩在后人心目中的地位之高。然而對此詩的尾句,明人謝榛深不以為然,他說:“(絕句)凡起句當如爆竹,驟響易徹。結句當如撞鐘,清音有余。鄭谷《淮上別友》詩‘君向瀟湘我向秦,此結如爆竹而無余音。予易為起句,足成一絕曰:‘君向瀟湘我向秦,楊花愁殺渡江人。數聲長笛離亭晚,落日空江不見春。”(《四溟詩話》卷一)謝榛論詩,好發高論,敢于議論古人得失,曾經宣稱:“夫萬物一我也,千古一心也,易駁而為純,去濁而歸清,使李杜諸公復起,孰以予為可教也!”(同上卷三)《四溟詩話》中指摘唐詩之病,且代為點竄改正者,舉不勝舉。他還引用友人的話稱道自己:“聞子能假古人之作為己稿,凡作有疵而不純者,一經點竄則渾成。”(同上卷三)謝榛的有些意見不無道理,比如他認為許渾的七律名作《金陵懷古》“若刪其兩聯,則氣象雄渾,不下太白絕句”(同上卷二),尚屬可取。但他對鄭谷詩的改寫,則引起后人譏議紛紛。明人陸次云曰:“結句最佳。后人謂宜移作首句,強作解事,可嗤,可鄙!”(《五朝詩善鳴集》)清人沈德潛亦曰:“謝茂秦尚不得其旨,而欲顛倒其文,安問悠悠流俗!”(《唐詩別裁》卷二)那么,謝榛對鄭詩的改寫可取嗎?讓我們先將此詩細讀一過。

鄭谷此詩作于唐昭宗大順二年(891)晚春,鄭谷由江南返回長安,途經揚州時所作。詩題中的“淮上”泛指淮河之畔,因淮南節度使治所在揚州,故揚州亦可稱淮上。“友人”不知指誰,揆諸詩意,當系從揚州南下瀟湘者。首二句交代作詩之背景:暮春時節,詩人與友人在揚子江邊相別。“揚子江頭”指揚子津,乃運河與長江交匯處,唐時為南北交通要津。暮春時節,正是容易使人傷感的時刻。詩人與友人分手于此時此地,眼看著漫天飛舞的楊花,怎不愁殺人也!“渡江人”既指友人,因為他即將渡江南下。但也指詩人,因為他剛從潤州渡江北來。從表面上看,首二句平平而起,無甚奇警,但正如清人郭兆麒所評:“首二語情景一時俱到,所謂妙于發端。‘渡江人三字已含下‘君字、‘我字在。”(《梅崖詩話》)第三句轉為抒寫離情。風笛者,風中之笛聲也。笛聲悠長,隨風遠揚。詩人在暮色漸濃的離亭里忽然聽到數聲風笛,雖未明言所聞何曲,但前二句兩次提及楊柳,很可能這首笛曲就是著名的《折楊柳》。清人朱之荊曰:“‘風笛從‘離亭生出,因古人折柳贈別,而笛曲又有《折楊柳》也。”(《增訂唐詩摘抄》)推測合理。《折楊柳》原是漢橫吹曲名,多抒離愁別緒。盛唐詩人王之渙詩云:“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涼州詞》)李白詩亦云:“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情!”(《春夜洛城聞笛》)況且鄭谷此時客中送客,心中的離愁別緒又該是何等的濃郁、沉重!蓄勢至此,詩人終于鄭重推出結句:“君向瀟湘我向秦!”此句受到后人的激賞,明人王鏊曰:“不言悵別,而悵別之意溢于言外。”(《震澤長語》卷下)吳山民曰:“末以一句情語轉上三句,便覺離思纏綿,佳!”(《刪補唐詩選脈箋釋會通評林》)由此可見,此詩情文并茂,意境亦完整,誠如今人劉拜山所評:“揚子江分手之地,楊柳春分手之時。楊花緊承楊柳,既點出暮春,又暗寓行人飄泊。二‘楊字、二‘江字,有如貫珠,層累而下,音響瀏亮。一結直敘南北分攜,便繳足‘愁殺之意,情味彌永。”(《千首唐人絕句》)

那么,如將單論尾句,謝榛的意見可取嗎?謝氏不滿此句,理由是“此結如爆竹而無余音”。所謂“如爆竹”,大概是指奇警響亮,引人耳目。“君向瀟湘我向秦”一句,構句奇特不凡,音調亦高亢瀏亮,或如爆竹。但是此句的意蘊一覽無余,也即“無余音”嗎?否也。明人周明輔評曰:“茫茫別意,只在兩‘向字中寫出。”(《增定評注唐詩正聲》)因為兩個“向”字的方向正好是南轅北轍,簡潔而巧妙地寫出了客中送客、天涯分袂的特征。“瀟湘”是一個特殊的地名,它會使人聯想到自沉汨羅的屈原、臨湘吊屈的賈誼,以及所有遭讒被貶的遷客騷人,所以杜牧詩云:“楚國大夫憔悴日,應尋此路去瀟湘。”(《蘭溪》)鄭詩說“君向瀟湘”,暗含著對友人浪跡江湖的不幸命運的同情。“秦”即秦中,也即長安,是唐代的國都,是讀書人實現人生理想的政治舞臺。鄭谷四年前已經進士及第,但適逢兵荒馬亂,直到景福二年(893)方釋褐授官。當他寫《淮上與友人相別》時,尚是一介白丁,正要前往長安謀求官職。“我向秦”三字,其實浸透著詩人在仕途上辛勤奔走的無限酸辛。況且此前數年間鄭谷漂泊于巴蜀荊楚等地,足跡遠及瀟湘,其《遠游》詩足以為證:“江湖猶足事,食宿戍鼙喧。……鄉音離楚水,廟貌入湘源。”在唐末兵連禍結的時代背景中,讀書人的求仕之途充滿著艱難危苦。此時的鄭谷與友人像兩片浮萍漂泊于江湖風波,在揚州偶然相遇,隨即各奔天涯。“君向瀟湘我向秦”一句,充溢著多么豐富的意蘊和情思,它能引起讀者多么豐富的聯想和感慨!這豈如謝榛所云“而無余音”!

謝榛將鄭谷詩的尾句移作首句,并添一尾句形成一首新的七絕,對此,劉學鍇先生評曰:“這樣改詩,可謂點金成鐵。不過謝榛也做了一件好事,用拙劣的改作進一步顯示出鄭谷原作的雋永情味。”(《唐詩選注評鑒》)的確如此,經過謝榛的非議及改作,鄭詩尾句的妙處顯得更加清楚了。清人賀貽孫說得好:“詩有極尋常語,作發句無味,倒用作結方妙者,如鄭谷《淮上別友人》云……蓋題中正意只‘君向瀟湘我向秦七字而已,若開頭便說,則淺直無味。此卻倒用作結,悠然情深,令讀者低回流連,覺尚有數十句在后未竟者。唐人倒句之妙,往往如此。”(《詩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