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tv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一区二区精品久久_无码无套少妇毛多69XXX_久久精品亚洲av无码四区

當前位置:高考知識網 > 古代文學 > 正文

蘇軾《水調歌頭》審美意境賞析

更新時間:2023-08-22 11:44:30 高考知識網 sport555.cn

摘要:蘇軾的《水調歌頭》在歷史文學作品中占據重要的地位,這首詞蘊含了濃厚的審美意境,是蘇軾儒道理念在詩詞中的表現。在這首詞中,蘇軾將因懷才不遇、才能得不到施展的憤恨之氣通過中秋之月表達出來,并且構造了情景相融、虛實相生的美感。本文從主題和內容兩方面分析了《水調歌頭》這首詞的審美意境,對其中蘊含的情感進行深入地分析,全面地理解該詞的所要抒發

的感情。

關鍵詞:蘇軾;《水調歌頭》;審美意境

一、寫作背景

蘇軾在密州任職知州期間創作了大量的名篇詩句,其中最為后代欣賞切最具感染力的主要有兩首,即《江城子》和《水調歌頭》。《水調歌頭》這首詞被認為是中秋抒懷的佳品,其原因并不是因為這首詞在景色描寫方面的出彩,而是因為這首詞中蘊藏著濃厚的審美意境。審美是創作主體對審美對象的主觀感受能力,包含的內容涉及創作主體對審美對象的認識、感情、想象及理解等。這首詞將蘇軾所要表達的情感寄托在月亮身上,其要表達的感情蕩氣回腸,這就需要我們運用美學思想對這首詞中蘊含的美學意境挖掘出來。

這首詞的開端用一小段序介紹了該詞的創作背景。當時蘇軾的弟弟蘇轍在齊州任職,二人已有七年時間未見。序文的大概意思是:神宗熙寧九年的中秋晚上,我在密州和當地的官員們慶祝中秋,整晚喝酒直至天亮,這一晚上我幾次喝醉,醉后詩興大發于是做了這首詞,并用這首詞來想念遠在他鄉的弟弟。蘇軾創作這首詞時雖在密州做官,但是實質上是處于被貶的狀態,盡管有心報國,但是卻郁郁不得志,報國無門,對當代朝廷的希望也是逐漸消失。遵循儒家思想的古代人文在抒發情感方面一般都堅持孔子怨而不怒的原則,即在表達感情時不是直接將情感內容說出來,而是將要表達的情感寄托在某物身上。所以,蘇軾的這首詞從表面上看表達了強烈的感情,然而又不容易讓人具體的說出其要表達的內涵是什么。李澤厚在《美的歷程》一書中提出蘇軾具有雙重心態,一方面既想做官報國、關心政局,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遠離朝廷,回避爭端。因此,蘇軾在其作品中經常將情感寄托在景物中,將自身對自然環境、社會、人的感情交織在一起,運用某種想象的景象來抒發自身的情感,尋求心理上的安慰。

二、主題審美意境分析

(一)主題的意境美

蘇軾撰寫的詞同時具有婉?雋秀和豪放恢弘的特點,其中大多數詞都屬于豪放派,《水調歌頭》這首詞就是典型的豪放派作品。在這首詞中運用了李白的浪漫主義表達方式,開題“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將閱讀者引入一個月朗風清、美麗寬闊的意境,讓讀者感到思維開闊,內心之門也隨之打開,伴隨著蘇軾“乘風歸去”的思維,讀者進入了“天上宮闕”,看見了“瓊樓玉宇”,此時讀者在蘇軾構造的美麗情境中暢游,讀者和蘇軾的心也交織在一起。這種想象是如此的大膽,這種情境是如此的美麗,可謂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空前一絕。蘇軾在詞中飲酒問天,實質上是對當朝政局的擔心,蘊藏了蘇軾的政治情懷,提現了蘇軾的理想和追求,最后將“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祝福贈送給所有賞月的人,明月千里的關鍵就在于有情,若“無”情把炎黃子孫連接在一起,在外游歷的人們如何能心念國家,而這種連接民族血脈的“情”也是歷朝歷代文學作品中亙古不變的主題。

(二)主題的和諧美

運用明月來表達情感,寄托理想是一種十分自然的和諧的事情,于丹在百家講壇中論述的天地之人道的核心就是和諧,要善于吸收天地之間的精華來滋潤自身的浩然之氣,要堅持“君子坦蕩蕩”。盡管蘇軾之前也在矛盾中摸索,但是,他最后還是戰勝了自我,實現了人物合體、天人合體的意境,提現了和諧之美,這種美表現在三個層面:蘇軾和環境的和洽、蘇軾和弟弟之間的和洽、蘇軾本人和當時社會的和洽。從根本來說人所面對的最主要的敵人就是自己,只要能夠戰勝自身就可以實現人和環境、他人及社會的和諧相處。

三、內容意境美

蘇軾在整首詞中將情感寄托于月亮這一實物,這也是《水調歌頭》這首詞所具有的濃厚的審美意境的核心所在。從表面看,蘇軾通過展現明月當空的情境來抒發對弟弟的想念之情,但是,這首詞所蘊含的情感并非僅僅局限于親情。中秋佳節,蘇軾孤身一人被貶在外,想念家人、渴望團聚的心情是十分自然的。盡管家人們都分散在不同的地方,但是在同一天可以看到同一月亮,中秋之月也就成為家人團圓的象征。除了對家人的想念,蘇軾的這首詞還有更深層次的審美意境。《水調歌頭》這首詞在開篇就沒有把時間和地點鎖定,通過“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表達了月亮年年相似,然而每年的人卻是不同的追問。天上的宮闕永遠保持一樣,不知道天上宮闕今年是什么年。我們人類的時間在月亮的圓缺轉換中不斷流失,還要承受親人分離、死亡的痛苦。假若我們人類也能登上天上宮闕那就不用承擔這些分離想念之痛了。從這一層面上看,蘇軾想這首詞表達的就不僅僅是簡單的思念之情,而是對人生價值和終極意義的關懷。世間的人類都既不愿意面對分別、想念之痛,但是這些經歷是人類無法回避的,那假若人類能夠飛上月亮那就好了,但是結果真的是這樣嗎。作者筆鋒一轉,“高處不勝寒”將作者帶回現實,這里的高處并非是指月亮之上的廣寒宮,而是指蘇軾所處的現實生活的高處。之后,蘇軾提出“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世間沒有無任何緣由的愛恨,因此,蘇軾認為月亮的圓缺變換是自然界發展規律,不是人類能夠左右的,我們不應該對月亮產生怨恨,而且作者因為月亮的圓缺變換就去怨恨月亮也是不合理的。為此,作者隨后提出“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月亮不可能永遠保持完整狀態,這是自古都無法改變的。蘇軾遇到的不順心的事情很多,但大多數都是政治上的不得意。由此可知,蘇軾之前在詞中表達的郁勃之氣全部是由于蘇軾在政治上的不得意而引發的抑郁惆悵之情。月亮的陰晴圓缺本來就不是人類能夠掌控的事情,不怨恨月亮是理所當然的。但是我們人類自身呢?我們會經歷悲傷、歡樂、離別、相聚,那這該怎么辦呢?我們應不應該對這些事情產生怨恨之情?我們應不應該產生憤恨不平之情?蘇軾的弟弟未能在自己身旁,家人的分別固然是讓人不開心的事情,然而也不至于去怨恨月亮。蘇軾所要表達的人世間的悲歡離合最主要的就是他在做官之后無法完成自己的理想抱負,自身的才能無法得到完全地發揮,人生價值和意義無法得到實現,至此才在心中產生不滿。這一切歸根到底都是由于君主的不重用引起的。因此,蘇軾期盼君主能夠勵精圖治,任用向蘇軾這樣具有真才實能而且渴望做出一番事業的人才。在詞末處,蘇軾表現了對未來的滿心期盼:“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雖然蘇軾在很多的詩詞中都表現出歸隱的意愿,然而,在現實中蘇軾并未真正地歸隱,他僅僅是在佛道思想中尋找心靈上的安慰,不管是否身處困境他都沒有放棄對理想的追求。因此,中年的蘇軾對于君主還是充滿期盼的,就像他堅信自己能和弟弟團圓一樣,他也堅信自己終有一天會得到朝廷的重用。現實也是如此,盡管蘇軾遭遇三次貶謫,但是每次都會被重新重用。這讓蘇軾相信人生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總要經歷一些坎坷,只是希望能夠活的長久一些,這樣就會有更多的時間和機會去追求自己的理想。

參考文獻:

[1]趙振華.《水調歌頭》譯本的翻譯美學探析[J].語文建設,2016(30):47-48.

[2]陳黎明.蘇軾《水調歌頭》的審美意蘊[J].美與時代(下),2015(08):85-86.

[3]徐張杰.藝術透視《水調歌頭》中月的意象[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2(35):102-103.

[4]楊玲.蘇軾《水調歌頭》歌曲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11.

[5]王水俠.蘇軾《水調歌頭》主題美探微[J].陜西教育(教學版),2011(05):62.

[6]張開瑰.中秋有絕唱 明月寄深情??蘇軾《水調歌頭》賞析[J].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12(07):75-77.

[7]謝文新.對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深層意蘊的分析[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30(03):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