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tv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一区二区精品久久_无码无套少妇毛多69XXX_久久精品亚洲av无码四区

當前位置:高考知識網 > 材料素材 > 正文

最新單位好人好事事跡材料

更新時間:2023-08-19 17:55:58 高考知識網 sport555.cn

單位好人好事事跡材料一

個人簡介:唐燕,女,55歲,貴州盛華職業學院唐人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學院院長。

事跡簡介:2011年6月,唐燕與貴州盛華職業學院聯合創辦唐人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學院,設立旅游工藝品設計與制作專業,面向黔南、黔西南等貧困地區招收180名少數民族學生并提供全額資助,保障學生順利完成學業并就業。她還用自己多年收集購置的貴州民族民間服飾,建立了民族服飾博物館,供學生學習和游客參觀。8月4日,唐燕投資500萬元在惠水縣注冊貴州唐人坊文化創意有限公司,為培養非遺人才提供平臺。與惠水縣婦女聯合會、縣扶貧開發局、縣人社局等部門簽署協議,幫助當地孤殘、留守、返鄉婦女居家就業,促進當地就業和經濟發展。

正文:

2011年6月,唐燕來到了位于黔南州惠水縣的貴州盛華職院做志愿服務。看到那么多精美獨到的手工藝品時,她震驚了,發出了“貴州也是中國手工藝品制作的一塊寶地”的感嘆,在做志愿服務期間,她萌生了保護和傳承民族文化的想法。經過努力,同年與貴州盛華職業學院聯合創辦了民族文化傳承中心(現名:唐人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學院),設立旅游工藝品設計與制作專業,利用自己多年收集購置的貴州民族民間服飾,建立了民族服飾博物館,供學生學習和游客參觀。

從2012年起,唐燕一次次走進貧困地區,招收少數民族初中畢業學生到旅游工藝品設計與制作專業中職班學習。

5年來,唐人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學院每年面向黔南、黔西南等貧困偏遠山區招收30-40名初中畢業生,并提供全額資助,保障學生順利完成了學業。至今已招生5屆共180名學生,對于每個被招進學院的學生,唐燕都要進行家訪,通過與家長溝通交流,了解學生家庭經濟和生活狀況、學生成長情況、思想動態、家庭的實際困難和需求,有針對性地提供指導和幫助,鼓勵學生學習一技之長,幫助家庭脫貧。

畢業的學生均在北京唐人坊和貴州唐人坊就業,學生對未來有盼頭、有激情、有信心。

為了讓貧困學生能有一個更好的學習平臺,唐燕積極向社會各界呼吁,經過她多方奔走,終于促成民進北京市委全額資助的彩虹班在唐人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學院開班。在人才培養上,唐燕有自己獨到的理念,她主要采取“三個三年”的人才培養計劃,首先是進行教育培訓三年,讓學生學會一門技能,再工作三年的同時,反哺家庭;再拼搏三年,買房建立自己的幸福家園。

為了培養更多的非遺傳承人,7月以來,先后在校內校外舉辦文化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研修培訓計劃”培訓班、貴州省婦聯“錦繡計劃”培訓班、文化廳“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蠟染/刺繡傳承人”培訓班等培訓班,共培訓學員351人,學員覆蓋黔南、黔西南、畢節、六盤水、安順地區。

,唐人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學院成為文化部考評擇優選擇的17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培訓研習基地。唐燕與惠水縣婦女聯合會、惠水縣文化與旅游局、惠水縣民族宗教事務局、惠水縣扶貧開發局、惠水縣人事勞動和社會保障局五部門簽署協議,幫助當地孤殘、留守、返鄉婦女居家就業,促進當地就業和經濟發展。

教學中,唐燕秉承學生的“作業就是作品,作品就是產品”這種產教深度融合的理念。8月4日,唐燕投資500萬元在惠水縣百鳥河數字小鎮注冊貴州唐人坊文化創意有限公司,增強了學院專業實訓規模,研究開發具有貴州特色的新產品,提高教學和科研水平,為培養一批批能代表中國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人才,讓世人了解、學習民族和具有現代工匠水平人才提供更高、更廣的平臺。

單位好人好事事跡材料二

鄧景元,男,漢族,1968年5月生,交大一附院康復中心腦病科、針灸科主任。

醫學家孫思邈說:“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愿普求含靈之苦。”對于“如何成為一名好醫生”,孫思邈早在一千多年前就給出了標準答案??“大醫精誠”。這也是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鄧景元醫生的真實寫照。

他是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康復中心腦病科、針灸科主任,副主任醫師、副教授鄧景元醫生,這位大醫院的名大夫,連續四年風雨無阻利用每個周六到該社區為居民義務提供康復治療,他本人多次獲評醫院“青年崗位能手”、“十佳醫生”、“優秀教師”,并先后獲得“西安市2013、2014 年度優秀志愿服務者”、“陜西省度優秀志愿者”榮譽稱號。

刻苦鉆研追求精湛醫術默默奉獻詮釋醫者仁心

在二十余年的臨床工作中,鄧景元醫生始終刻苦鉆研、精益求精,他以中醫針灸、推拿治療為主,結合現代康復醫學理念治療各種急、慢性腦血管病、各種原因引起的腦干損傷、難治性面癱、各種脊髓損傷術后康復、小兒腦癱等疑難雜癥以及各種腫瘤、內科、婦科雜病的中醫輔助治療,接治了全國各地難治、失治、誤治的眾多病人,減輕了眾多病人的經濟負擔。他在自己身上的無數次針灸試驗中,逐步摸索出一套獨特的“無痛進針法”,并自創一套“補腎通陽行氣針刺法”,充分凸顯中醫特色,因療效特別突出,深得所有病人的好評。鄧景元醫生始終以“讓病人痛苦而來,微笑而歸”的理念對待每一位患者,從未因一直以來的超負荷工作而抱怨過,他平易近人,詼諧幽默的相處方式,使每一位患者心情舒暢,診治結束后都與他結成了朋友。

2006年鄧景元醫生調入醫院康復醫學中心后,作為康復醫學中心針灸科、腦病科主任,在繁忙的臨床和教學工作之余,他始終將培養科室年輕人列為首要的工作任務。07年至今他多次個人出資安排科室年輕人參加國內外各類康復醫學會議及培訓班多達150人次,使腦病科醫技護各個層面都能及時了解最新的康復醫學動向,并將所學及時運用到臨床康復治療中。鄧景元醫生給所有新進科室的治療師立了個規矩“在給患者針灸治療前必須先給他針灸”,得到他的認可后方才能為患者實施治療,正是這種高度重視醫療質量安全,對病人極端負責的態度使他收治的患者數在康復中心始終排名第一,并且做到“醫患零糾紛,醫療零事故”。尤其是在脊髓損傷的術后康復治療上療效特別突出,為一附院康復中心在全國脊髓損傷康復領域占有了一席之地。

紓難解困幫扶弱勢群體常年義舉踐行慈善宗旨

自2011年5月28日交大一附院團委在紅專南路社區成立“青年志愿者服務基地”至今四年多的時間里,無論刮風下雨還是烈日炎炎,鄧景元醫生都會犧牲每周六的時間早早來到社區,帶領他的康復團隊義務為社區殘疾人進行一對一康復治療和訓練,四年來,在鄧景元醫生的帶動影響下,他的志愿者康復治療團隊已發展到40多人,為近15000人次提供了康復治療,并先后無償向社區殘疾人康復室贈送了5萬多元的康復器材。

在持續四年多的義診過程中,鄧景元教授每周六從清晨忙到下午,中午常常顧不上吃飯,居民們都贊揚說這樣的好醫生真的是不多呀,不少居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在自家做好午飯給鄧教授送來,一時間,能給鄧醫生提供一頓自家的便飯儼然已經成為一種榮耀。有的居民家屬突發疾病,知道鄧教授在就跑到社區來請,鄧教授就即刻到家中進行處理。78歲的孫興安老人,常年癱瘓在床。一天,老人突發中風,情況十分緊急,老人家屬前來求助,鄧景元二話沒說,趕到其家中進行緊急救治。很快,老人的病情得到控制,鄧景元囑咐其家屬,今后堅持他的針灸治療,老人的病情可以得到改善。此時老人的家屬卻面露難色,原來,老人的孩子都不在身邊,按時帶領老人到醫療站治療成了一個難題。鄧景元了解情況后,主動提出到家里為老人進行康復治療……經過鄧景元的悉心治療,老人基本痊愈了。老人感激地說:“鄧大夫,若不是您,我真的要失去生活的信心了!”70歲的孫茂林老人腦梗致殘,剛開始吃飯都困難,更別說下床走路了,孫大爺每周六都接受鄧醫生的免費康復治療,三年下來,效果顯著,不僅能走路,還能自己做飯。還有一位年僅46歲的袁紅,因腦梗引起左半身偏癱,上有老下有小的她萌生了輕生的念頭。患者的母親跑到社區來找鄧景元醫生,鄧教授知道后親自到她家給她做了檢查,并給她做了大量思想工作,之后把她安排到醫院對她進行了治療,經過半年多的精心治療,袁紅康復了。她和她的家人非常感激的說要不是鄧教授她和她的家庭就毀了,等我好了以后我也要像鄧教授學習,也要為這個社會做一些貢獻。

針對社區居民退行性脊柱疾病較多的問題,他開展了最先進美式脊柱矯正治療方法,通過全面系統有效的治療讓大量頸肩腰腿痛居民擺脫了痛苦。他還幫助社區建立起殘疾人及健康人慢病管理檔案,開展健康教育宣傳講座,使很多患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肥胖、癌癥等居民受益,使得社區殘疾人以及罹患各種疾病的居民的健康水平有了顯著的提高,深受群眾的贊譽和擁護。社區領導和所有居民對鄧景元教授的志愿服務都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和贊賞!并給他授予了錦旗。為了讓忙碌的康復治療醫生吃上一口可口的熱乎飯,居民們自發組成后勤保障志愿小組,分工協作,保障鄧醫生和他的團隊在志愿服務工作之余,能夠吃上一口熱乎飯菜,這份暖暖的溫情增進了醫患之間的相互理解和關愛,是鄧景元志愿服務團隊為社區居民帶來的寶貴精神財富,也是新時期和諧醫患關系的一個良好縮影。四年多的時間,他嘗到了工作繁忙的苦,患者感激的甜,不變的是他對醫療工作的滿腔熱情,總是面帶微笑,以溫暖的雙手和圣潔善良的心,為患者驅除痛苦和憂傷,在快樂的勞動中傳播愛心,給患者以溫暖、信心和力量。

因為他和他的團隊常年義診的善舉,鄧醫生先后獲得2013年、“西安市優秀志愿服務者”及“陜西省優秀志愿者”稱號,得到國家、省、市各界媒體的廣泛關注,并受到中國殘聯*張海迪同志和中國志愿者服務聯合會會長劉淇同志的親切接見,都贊揚他是“雷鋒式的好醫生”。

“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這,就是鄧景元醫生,在平凡的醫療崗位上刻苦地鉆研,忘我地工作取得了不平凡的成績,一次又一次挽救了患者的生命;在志愿服務之路上給予無數患者無限的希望,讓越來越多的患者步入正常生活,為醫院樹立了良好的社會服務形象;在默默無私的奉獻中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

單位好人好事事跡材料三

張開莉,女,1970.9.5出生,陜西安康市寧陜縣太山廟鎮雙建村人,現任陜西浙美地毯有限公司總經理,西安安康商會常務副會長。

張開莉,一個優秀的民營企業家,把誠實守信作為企業發展的生命,信守約定,在贏得客戶的認可同時,使企業不斷發展壯大。先后把浙美地毯做進人民大會堂、鳥巢、省政協大樓、曲江國際會議中心、香格里拉大酒店等高級場所。富而思源,常懷感恩之心,致富不忘助學,情系家鄉教育,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幫助寧陜數名貧困學生圓了大學夢。

2005年,張開莉被寧陜縣實施希望工程辦公室授予“在寧陜縣2005年希望工程愛心助學活動突出貢獻獎”;2010年寧陜縣教育體育局給她頒發了“情系連心學生、捐資助學”榮譽證書;她被西安安康商會授予“度扶貧幫困參與社會公益活動先進個人”。

張開莉出生在寧陜縣太山廟鎮雙建村一個貧困家庭,從小是在周圍鄰居的接濟下長大,由于家里條件艱苦,她在上學的時候一度面臨輟學,在老師同學們的幫助下,才能讓她的學業得以為繼,正是這些一點一滴的愛心給了她拼搏的勇氣,支撐著她在以后的生活中無論面對何種困難毫不退縮,她把這些深深的記在心里,時刻惦記著有機會要感恩回報。她時常說“人要常懷感恩之心,才過的幸福”,話是這樣說的,事情也是這樣做的,每次回到寧陜,有一點空余時間總會去到鎮村學校看望孩子們,為他們帶點學習用具、書本、和衣服,遇到貧困學生,總是立即慷慨解囊,她說知識改變命運,不想這些孩子因為貧困,而失去了選擇的機會,自己有這個能力總是要幫一把的,即使在創業最艱難的時候,都時刻不忘這些孩子們,受資助的學生從未缺過生活費和學費,她把這些資助的學生當自己的孩子一樣關心看待,凡她資助的學生,都要親自登門拜訪,了解家里狀況,定期詢問關心孩子們的生活、學習情況,孩子們都親切的稱她為“張媽媽”。

2005年的寒假,張開莉回寧陜探親的時候,在與老師的談話中得知,原豐富鄉有個孩子,名叫張新春,家里十分窮困,面臨輟學,她當即要求去看望這個孩子,第二天驅車趕往豐富鄉,由于是冬天,路途遙遠,山路顛簸,山頂還有很厚的積雪,一大早就出發直到下午才到達,當她看到這個孩子的時候瞬間心酸流淚,衣衫襤褸,鞋子破洞,在零下10度的天氣里干著雜活,張新春告訴她,準備利用寒假去撿垃圾,給自己來年湊點學費,當年她上學時的情景不斷浮現在眼前,她當即就答應支持孩子完成高中學業。從那時開始,一個捐資助學夢在張開莉的心理生根發芽,她說:我現在有能力資助一些貧困學生,也是對曾經幫助過我的人的一種回報,也是造福的事,希望這種愛能延續下去。張開莉每年暑假都會聯系寧陜中學為她安排資助對象,十幾年來,她先后資助了廖世康、吳亞平、胡坤軍、胡坤霞、胡世友等貧困大學生10多人,累計資金30余萬元。

除了這些定期資助的學生外,張開莉平時無論走到哪里,凡是有需要幫助的人,她都毫不猶豫伸出援助之手。有一次回寧陜在經過油坊溝時,遇到一個貧困學生,她當即就給了幾千塊錢,像這樣的,她連名字都叫不上的資助對象每年都有好幾個,也記不清給了多少錢。張開莉雖然現在是一個不小的民營企業家,但每年都要拿一定的資金去幫助貧困學生也不容易,她自己還有2個孩子,一個正在讀大學,也是需要用錢的時候,可她和丈夫平時都省吃儉用,把省下來的錢用來資助貧困學生。她說:一分錢能難倒英雄漢,我能深深體會到貧困的艱辛,我們省一點,少買點衣服,少買點化妝品,那些貧困的學生就能得到幫助。

張開莉為了使孩子們盡快就業適應社會,在她公司里設立了貧困大學生就業崗位,為他們提供食宿,創造就業機會,她經常鼓勵這些孩子們利用工作之余加強學習,繼續深造。如今,這些孩子們都非常爭氣,有的已經畢業進入了臺資企業上班,有的現在都是大三的學生了,還有的剛剛踏入大學校園。每一位受資助學生的進步和成長,都深深牽動著她的心,看到他們的成績,她感到很欣慰。

捐資助學路還很長。張開莉說:“只要我還在干事業,只要有我飯吃,我就要不斷地幫助家鄉貧困大學生完成學業,做到“生命不息,助學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