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tv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一区二区精品久久_无码无套少妇毛多69XXX_久久精品亚洲av无码四区

當前位置:高考知識網 > 讀書評論 > 正文

《紫泥酬唱集》 一位考官視角下的清代鄉試

更新時間:2023-08-25 02:48:05 高考知識網 sport555.cn

“立法之固,遠軼前代”,《大清會典》《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大清律例》《欽定禮部則例》,以及專門的考試法規《欽定科場條例》以及《續增科場條例》和《欽定武場條例》等,都旨在發揮科舉的正常功能,維護機制的有效運行,所以文句力求嚴謹,充滿剛性,卻又枯燥冰冷;而以感性方式,從考官視野,表現和詮釋制度,體察和反思科舉的詩詞,則比較鮮見。據筆者所識,清中葉趙翼的《秋闈分校即事》《分校雜詠》,以詼諧詩語,刻畫神秘而嚴肅的閱卷環節,為此類文學之先河;晚清名家樊增祥則“今摭外簾日行事宜詠之,以補趙之闕也”,承其余緒,相映成趣。光緒己丑年恩科,江蘇巡撫黃彭年擔任江南鄉試監臨,負責外闈一應事務,樊增祥受邀從旁協助,其文思粲然,又熟稔科律,以一部《紫泥酬唱集》,分題設詠,全方位展示江南貢院內的鄉試場景,將制度與文學巧妙結合,并有益地補充了相關史料。

一、 開考前的準備工作

鄉試首先從考官簡任與考生遴選開始。詩云:戟衛清森晝掩門,青氈結習老猶存。三方冠帶趨江表,簾員四十人,由江寧、蘇州、安徽三省檄調。半部文章用魯論。懸鏡定知無障翳,采蘭先要剪蕪繁。五年喚醒煎茶夢,壁上觀人任輊軒。增祥乙酉分校秦闈,今五年矣。江南貢院作為清代規模最大的考場,負責江寧、蘇州、安徽三省的合闈鄉試。按《欽定科場條例》規定,考官分為內簾和外簾,前者又稱內闈,負責衡文取士,包括朝廷欽命的正副主考及所在省選派的同考;后者又稱外闈,負責管理考務,包括監臨、監試、提調等。如詩注云,此科內外簾官共四十人,按三省鄉試正榜中額比例派員,依例下江地區(指今江蘇)占十分之六,上江地區(指今安徽南部)占十分之四。

“懸鏡定知無障翳”,形容考官的簡任標準,由于他們的眼力直接關乎擇才的質量,所以簡任相當之嚴格,首先例行回避,其次考定資質,尤其避免因老眼昏花或文理荒廢而不能閱卷的狀況發生,所以須先對簾官進行筆試,從中選文行最優者十八人充任內簾,復擇精明強干者八人充任四所(受卷、彌封、謄錄、對讀)官。

“采蘭先要剪蕪繁”,比喻考生的遴選更為嚴苛。依《欽定科場條例》,首先要對生員進行身份確認,禁止冒籍、丁憂者應試;其次生員須敬謹默寫《圣諭廣訓》,有誤者斥置不予;再次實行定額錄送,即由學政在鄉試前一年主持科試,只送一、二等的生員應舉,像江南這樣的科舉大省,依例每八十名生員中取一名正榜,另每四十名中取一名副榜。通過對考生質量和數量的控制,從源頭把關,裁劣汰庸。

考官人選確定,監臨偕監試、提調等外簾官須提前進入貢院,查勘各處事宜,謂之“踩場”;爾后內外簾官紛紛進駐,三天后,大小有司要在貢院外恭迎正副主考,《入闈》再現當時的場景:北望觚棱拜冕旒,霓旌前導擁鳴騶。一封軺傳雙持節,十里珠簾盡上鉤。天遣夷吾重江表,手提房杜上瀛洲。飛虹橋下羅紋水,照見朱衣在上頭。主考為朝廷欽點,為彰顯皇恩浩蕩,禮數最隆,高擎黃幔,地鋪紅氈,條案上燃檀香龍燭,下擺紅綢拜墊,旌旗獵獵,儀仗肅肅;百官一字跪拜,面北請安(江寧在京師之南,故此),兩江總督與江南學政著蟒袍補服,恭稱“臣某某,叩問圣體龍安”,主考朝服,代天口諭“圣躬安好”;禮畢入茶敘更朝服,出行望闕謝恩禮,酒三巡、戲三闕,主考起,總督、學政辭還,簾官依次入闈。監臨鎖院封樓(貢院四隅有?望樓,上樹大旗,束而不放,有變則放以警眾而求助外援),與世隔絕,院內以飛虹橋為界,內外有別,各就各位。

入闈后,內簾官的首要任務是出題,這是最機密的環節,為防泄漏,試卷都是開考前一天夜里才成型,詩中云“煎燭同翻四子書,內簾刊校費工夫。飛來花葉春應遍,畫就葫蘆樣不殊”,直寫出題的繁忙,印卷的精良:頭場題先考四書義“擇意旨精深者入題,不可拘泥忌諱,將頌揚語句,并熟習常擬之題”,以備考生試前揣摩押題;題紙出好后,由主考在內簾聚奎堂用墨筆鈐蓋關防,翌日清晨由內監試監刻,照樣付梓,不得多出,不準有誤。頸聯“武庫有兵皆授甲,銓司無吏不分符”,以形象的比喻,突出試卷關防的程序嚴密:刻題完成后,內監試通知外簾官迎取題紙,由主考著朝服親送至內簾門,以擊門板為號,監臨、外提調、外監試隔門與主考互揖,如數收好后以紫筆簽驗,有一種儀式感在其中。

外簾官則主要負責排座號,詩云:參差鱗籍各分行,細蘸猩泥妥印床。興嗣千文憑識別,茂先萬戶好關防。一時雪雁都留爪,從此游蜂各認房。莫負紅鈐珍重意,峨冠南面至公堂。江南貢院共有超過二萬間號舍,鱗次櫛比(如下圖)。為方便監管,如頷聯所言,按《千字文》《百家姓》中各字編排,但依律如天、玄、帝、皇、丘、軻、數字、荒吊等字須避諱。開考前兩日,佐貳在外簾至公堂先按考舍數編號,之后打亂順序,交監臨、監試、提調等親按紅戳,記錄在簿,再將號戳以繩珠穿,每四十號為一串,試卷亦以四十本為一束,依號簿名次,同試卷對照發放,以此既有條不紊,又防止串通作弊。

二、 考試中的情形

開考當天,一切準備就緒,點檢考生入場,詩云:紙上丹豪點注輕,玉階臚唱此先聲。旁行大似公卿表,部勒還如子弟兵。何止萬人來庇廈,直無一士不知名。三吳詩禮于今盛,非復前朝復社生。先是朝廷以江浙士習澆漓為憂,特敕加意整頓。至是分三路點名,士子皆魚貫而入,無敢擁擠喧嘩者。公嘗為兩江士子稱枉云。頷聯反映了搜檢的嚴格,搜檢的差役排成兩行,每二人搜檢一人;考生“衣服器具均有成式”,送考不準進入頭門,以防挾帶。頸、尾二聯寫應試士子過多,關防任務綦重,小注中點明,貢院采取軍隊列陣的方式,將士子依籍貫兵分三路進場;據史料記載,這是林則徐主持江南鄉試時的發明,考前公布時間地點,至點名日寅時正刻,以炮聲為號,監臨先點中路炮,提調、監試?聲再點東西兩路,黃彭年則在此基礎上改進,命各路先點畢者暫停,俟三路同畢始行舉炮,東西兩路人數較多,可增案分點,以期迅速。如此一來,既有效杜弊,又有條不紊。

鄉試共三場,試卷于每場首日發放,詩云:萬本刊成累萬層,小胥舉牘力難勝。校讎莫倚鈔書吏,發付都為受牒僧。一出棘籬成故紙,遙看簾箔上疏燈。就中亦有華胥客,敲遍闌干喚不應。發題率以夜半,亦有高臥不起者。此舉多在夜半,吏役止于號舍門口,從留隙處送入,并拍板提醒,不準與考生直接交流。接到題紙后,有的考生挑燈奮筆,有的徑直貼在墻上,還有的酣睡毫無覺察,可謂形態各異。

考試期間,考官與考生的一應起居,均由貢院提供,詩云:太倉紅粟漫相因,置匕親嘗玉粒新。公先期驗視米色,至是復親嘗之。王播趁齊何踴躍,陳平分肉要停勻。蘊絲未吐蠶先飽,得食相呼鹿自馴。異日鳴鐘兼列鼎,粥齏休忘秀才貧。這是朝廷優待士子的象征,小注所記,又體現了黃彭年對考生的關懷。順便提一句,鄉闈給予考官的待遇更加優厚,甚至奢華,以致林則徐在日記中慨嘆“自入闈以來,監臨、提調、監試,連日輸送酒席,是日因近中秋,送席尤多,心甚愧之,且覺物力可惜”。

三、 試后及閱卷環節

三場結束,士子完卷出號,向至公堂柵欄處交卷,至貢院龍門處待衙役開門,聚集數千人后放出,是謂“放牌”(依例午時前放第一牌,午后放第二牌,傍晚放第三牌,戌時清場)。詩云:博帶褒衣納卷同,上堂已了任西東。王前何必驕盧后,枚速終當勝馬工。出場早者可以蓄養精力,料簡考具,遲則常有不及之勢。好放蛟魚歸碧?,莫教鸚鵡怨雕龍。從來兵法兼擒縱,賺得書生入彀中。考生按籍貫交卷,所以江南貢院東西兩側,分列安徽和江蘇受卷官,一手接卷,一手發簽,考生至龍門處驗簽繳銷后方可準出,才思敏捷者提早離席,文筆艱澀者則久滯不歸,水平高下立現。

《欽定科場條例》中對受卷有所謂“八條三約”的規定,如詩中可見:都堂納卷靜無嘩,考格分明未許差。最誤英雄由?弛,稍寬繩尺惜才華。救難從井非予忍,玷可磨圭不汝瑕。龍術昌陽俱入籠,丹成定屬阿誰家?即不準與考生交談;受卷官必須親自驗收,并認真檢查闈墨是否有違例現象(如卷內填涂、添注字樣須依科場條例款式;失范者須呈明監臨貼出,明記在檔,以備查對);受卷后不得與簾官先行翻閱、指示改正;登記試卷時,必須將點名號簿詳細查對,以防冒濫倩代,并于簿面注明受卷官姓名,用印封固。

試卷收好后,受卷官于墨卷面戳印,每十卷用紙包裹固封,監臨、外監試、外提調等闈官親行掣簽編號,外收掌官以每十包為一束,詳載號簿,鈐蓋關防,最后裝箱次第進卷,樊詩小注“日進三千余卷”,可見工作量之大。

進卷由彌封官親自接收,詩云:糊名故事起唐時,緘秘真成無縫衣。包老定難關節到,章持或恐姓名非。情同射覆誰當中?事等探籌世所譏。常格困人可唱嘆,別頭一試至今稀。頷聯指彌封前,須仔細核對試卷次序和名簿;頸聯則形容彌封時,須專心閱視,防人竊取或割換試卷,隨時留心稽查試卷,依律嚴查重究違例者;彌封后,須于接縫處鈐蓋彌封官紅印關防,并留姓名戳記,以便磨勘(指進呈朝廷,由禮部官員及翰林儒臣等復核)。

樊詩首聯提到“糊名故事起唐時”,涉及到彌封制(也稱糊名法)的起源問題,對此學界聚訟紛爭,洪邁《容齋四筆》卷五“韓文公薦士”條曰“唐世科舉之柄,專付之主司,仍不糊名”;程千帆教授《唐代進士行卷與文學》中亦指“唐代的科舉考試采取了試卷不糊名的方式”;今天通行的科舉史中,公認北宋太宗淳化三年殿試所行糊名之法,為該制度的發端,至真宗咸平二年在省試中實行,景德四年在各級考試中推行,遂成定制。但也有研究者指出,唐代常舉考試中或無糊名,而制科則有,唐中葉杜佑《通典》中即有“試之日,或有殿庭,天子親臨觀之;試已,糊其名于中,考之文策高者特授以美官,其次與出身”的記載;唐初銓選官吏時亦行糊名法,顧炎武《日知錄》卷十七“糊名”條云“國家設科之意,本以求才,今之立法,則專以防奸為主,如彌封謄錄一切之制是也。考之唐初吏部試選人,皆糊名,令學士考判。武后以為非委任之方,罷之”;至玄宗開元十五年又行“九月敕令,今年吏部選人,宜依例糊名試判,臨時考第奏聞”(王溥《唐會要》)。所以樊增祥之說,其來有自,顯示了他淹通典故的學人見識。

彌封后,由彌封官親送試卷于至公堂,約謄錄官同時在場交接。詩云:滴露研珠幾硯春,賜錢深念寫官貧。郢書燕說休沿誤,晉帖唐臨始逼真。南宋詞嚴偷減字,北堂書愛影鈔人。只憐三載賓興典,苦累田間識字民。《欽定科場條例》規定,謄錄官定額四名,謄錄吏無算,多由歲科考成績不佳或是科中舉無望的生員充當,所謂“識字民”是也;滴露研珠,指用錠銀朱筆書寫;謄錄標準如頷聯所云,即以王書或顏體楷書為佳,要求字跡工繕,不得訛誤。謄抄時須朱墨兩卷一致“墨卷內添注涂改字數者,朱卷毋庸謄寫;墨卷業已敬避或缺省的字眼,朱卷亦應避諱或缺筆;墨卷題內字及文字內筆畫錯寫者,朱卷須照原字謄寫,不得自行改正”;嚴禁偷減筆誤或潦草無狀。尾聯寫這些文字民工,三年才輪著機會,且收入微薄,實在不易,早年為他人作書記的類似經歷,讓樊增祥對他們多了一份同情。

與謄錄相輔相成的是對讀,即將謄錄后的朱卷與考生原來的墨卷進行比對,這是對上一環節成果的驗收,也是外闈四所工作的收官之作。詩云:藜火青時太乙臨,校讎還抱菩提心。脫文細掃林間葉,對語相關枝上禽。畫里漁樵常互答,樂中笙磬要同音。校刊亦是專家業,學派由來出向歆。再現了兩官秉燭夜讀,捉對細勘的場景:一人持本,一人讀書,若讎相對;一人讀墨,一人讀朱,如同唱和;若有朱墨不符或朱卷改竄潦草等處,及時舉報,并用赭黃筆圈出,以保證謄錄的準確性,杜絕每個細節上的徇私舞弊。

四、 《紫泥酬唱集》的價值

首先,組詩全景展現清代鄉試內外細節。考試和銓選,關系朝廷綱紀和權威,清代各級科舉制度,越來越完備,越來越細密,成文和不成文的條規均極成熟和規范,圍繞“科場杜弊”和“選賢與能”制定有效的專門法,其操作性和針對性日益增強,對于維護制度公平和程序正義,防范權力、金錢對選人用人機制的滲透十分重要,時至今日,仍有巨大借鑒意義。但清代科舉的弊端也十分明顯。第一,如詩中所示,考試各個環節都須大量人力,朝廷照單全收,靡費巨大。第二,閱卷規定愈加繁苛,工作量越來越大,文章的去取,常依程式、字跡為圭臬,反而忽視了質實這一衡文的核心標準,樊增祥對此深有體會。“爾來制藝實薄劣,內無骨干矜皮毛”,八股之佳者“猶能發揮義理,包羅史籍”,所以科舉改革的方向,不在于形式,更應重內容。最后,正如楊國強指出的“科舉意在用鏟平一切單面優勢和主觀影響的辦法著力維護各方公平,這一過程不能不以其選出的人物因越來越普遍化而普通化,又因越來越普通化而均等化”,最終選賢的機制異化為反智的工具,所謂“至公莫如科目”,而“其弊不勝暗焉”。

其次,詩中大量自注,文學性兼具史實性。就文學價值而言,《紫泥酬唱集》以組詩形式,賦予枯燥的律例以審美的想象“史料里把一件事情敘述得比較詳細,但是詩歌里經過一番提煉和剪裁,就把它表現得更集中、更具體、更鮮明,產生了又強烈又深永的效果”(錢鐘書《宋詩選注》語);大量自注,又擴充了紀實的意涵,許多本事已無可考,詩加注可略補史闕;借助史料,則有助于理解詩意,且體現出很強的讀者意識,因為很多情事和典故,作者和酬唱對象之間心知肚明,無須再注,所以其意在預留給“未在場”的讀者,甚至“端賴自注,櫝勝于珠”(錢鐘書語),詩注相映,韻散結合,突破律詩的體制局限,豐富了畫面感和情節性。

最后,組詩延續了鎖院唱和傳統。《紫泥酬唱集》是樊增祥與黃彭年諸人的鎖院唱和之作,沿襲了歐陽修以來,流韻千年的文人傳統。“青氈結習老猶存”,簾官們長時間封閉一處,在勞碌一天之后,趁此解乏紓悶;有時同擬一題,共詠一物,“煎茶?院同欣賞”。如樊詩《次韻監臨院桂》《次韻監臨院竹》《試院中秋看月華同作》《試院喜雨次韻》等,借以品第高下,切磋技藝。

諸葛憶兵在《論宋人鎖院詩》中指出,試官們不僅用次韻唱和將單調重復的較藝衡文勞動詩意化,而且把唱和當作是與清談、朗誦一樣的娛樂消遣方式,每個詩人對鎖院生活現狀的喜憂態度不同,每個詩人的精神都會超越鎖院而延伸到過去和未來;而這種情感的流露,又因自身體驗而呈現不同。黃彭年位居監臨,所以發語常從高處著眼,以綱紀為念;樊增祥位卑年輕,脫離科場不久,所以多感同身受,有時以詼諧打趣消解焦慮。如對待試卷,黃曰“莫言一紙功名薄”,一副諄諄訓誡的面孔;樊則戲稱“一出棘籬成故紙”,幽默中暗藏譏諷。這些細微之處,呈現了詩人對科考的看法,逗漏出細膩的內心情態。